摘要:开栏语:昆明,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开放包容的政策氛围,以及不断升级优化的旅居服务体系,成为新兴热门旅居目的地。而“旅居昆明”话题火热的背后,是一个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居者鲜活的生活试验,他们选择昆明
开栏语:昆明,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蓬勃发展的经济态势、开放包容的政策氛围,以及不断升级优化的旅居服务体系,成为新兴热门旅居目的地。而“旅居昆明”话题火热的背后,是一个个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居者鲜活的生活试验,他们选择昆明的理由、在昆明的生活方式各不一样,折射的是一个城市的多面性和丰富度。由中共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掌上春城开设“寻找100个昆明新居民”栏目,邀请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昆明“新居民”,聊一聊他们的选择和生活。
在滇池畔的晨雾中,一支画笔蘸满朝霞,将云南的山川草木凝于宣纸之上。来自河南的“90后”青年孙乾博,以国画为纽带,在昆明市呈贡区扎下艺术的根。从云南艺术学院毕业生到南砚书画工作室创始人,从墙绘设计师到青年创业导师,他用笔墨勾勒出“新云南人”的旅居图鉴,也以艺术之力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写下鲜活注脚。
山水入画:从中原学子到云南“归人”
“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就觉得这片土地适合入画。”2017年,从小痴迷绘画的孙乾博跨越1600公里,考入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画系。他说:“云南的山水不是静态的风景,而是流动的诗。傣族竹楼的飞檐、彝族刺绣的纹样、雨林深处交错的藤蔓,都是最生动的创作素材。”
求学期间,孙乾博带着画板钻进西双版纳的傣族村寨,一住就是半个月,用工笔描绘古茶树上的寄生兰,以写意记录布朗族老人的制陶技艺。“比起传统国画的程式,云南的多元文化给了我更多可能性。”这份对云南文化的敏锐感知,成为他创业的核心竞争力。
墙绘筑梦:哪吒墙绘让社区增光添彩
2023年5月,孙乾博带领美术学院创业团队成立了南砚书画工作室,其工作室服务点辐射呈贡片区11个社区,他的创业团队不仅将传统国画艺术与现代文创相结合,而且带动了呈贡片区11个社区的美育发展和艺术教育。“我们要把‘高大上’的国画变成市民看得懂的城市语言。”团队以“云南文化”为脉络,在呈贡区致远社区墙面上绘出“哪吒之魔童闹海”巨型墙体绘画更是成为社区的一大特色,吸引了无数市民前往拍照打卡。在蓝光天骄城美食街,他们将云南药材图谱与彝族图腾融合,打造“可食用的艺术长廊”。“墙绘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用艺术唤醒城市记忆。”孙乾博说。
银龄丹青:在老年大学播种艺术之光
“教老年人画画,其实是和时光对话的过程。”每周二清晨,孙乾博总会提前半小时抵达呈贡区老年大学教室。研磨、调色、铺纸,六年来,这位“90后”教师与银发学员的墨香之约从未间断。在孙乾博看来,老年大学是传统文化传承的特殊土壤。“许多学员年轻时忙于生计,晚年重拾纸笔时,眼睛里闪着孩童般的光。”
心安春城:在“第二故乡”栖居诗意
对于旅居者而言,云南的吸引力不止于风景。孙乾博笑称自己早已是“半个云南人”,沉迷折耳根和石锅鱼,周末自驾去海晏村追滇池日落,和朋友夜爬梁王山观星河……
“我想证明,青年艺术家不必挤向北上广——在云南,我们既能描绘世界,也能养活自己。”站在滇池边的画架前,他正将天际线的流云收入画卷,而画布之外,更多“艺术候鸟”的故事,正在这片红土地上悄然生长。从“异乡客”到“新云南人”,孙乾博的旅居生涯,恰是云南“人才引力”的微观映照。当青年创业者的画笔与西南边陲的山水相遇,碰撞出的不仅是艺术火花,更是一座城市对多元价值的拥抱。在这里,每个怀揣梦想的“候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来源:昆明官渡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