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避免风险因素和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今年特别强调“科学”二字,是因为我们发现公众在防癌认知上仍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过度依赖保健品、盲目相信网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ㆍ肿瘤血液中心肿瘤血液科副主任:旋静.
本期节目邀请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ㆍ肿瘤血液中心肿瘤血液科副主任:旋静为您带来“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专题讲座.
1.为什么今年宣传周要特别强调“科学防癌 健康生活”这一主题?它与往年相比有哪些新的内涵?
首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避免风险因素和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来预防。今年特别强调“科学”二字,是因为我们发现公众在防癌认知上仍存在不少误区,比如过度依赖保健品、盲目相信网络流传的“抗癌秘方”等。科学防癌强调的是基于证据的预防措施。
健康生活则是防癌的基础。研究表明,吸烟、饮酒、缺乏运动、不健康饮食、肥胖等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与多种癌症密切相关。例如,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不良因素,肥胖与十多种癌症风险增加有关。今年主题的新内涵在于,我们不仅要告诉公众“防什么”,更要指导“如何防”,通过具体可行的健康行为改变来降低癌症风险。
2.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采取哪些科学有效的防癌措施?
第一,远离烟草。吸烟是导致肺癌、喉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的首要危险因素。不仅要自己不吸烟,还要避免二手烟暴露。数据显示,戒烟10年后,肺癌风险可降低至吸烟者的一半。
第二,健康饮食。建议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的摄入,限制高盐、高糖、高脂和加工肉类食品。特别要提醒的是,没有所谓的“超级抗癌食物”,均衡多样才是关键。
第三,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2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运动不仅能控制体重,还能调节激素水平,降低乳腺癌、结肠癌等风险。
第四,控制体重。保持BMI在18.5-23.9的正常范围,肥胖与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相关。
第五,限制饮酒。酒精是明确的致癌物,与口腔癌、喉癌、肝癌等7种癌症有关。最安全的饮酒量是零。
第六,防晒措施。紫外线辐射是皮肤癌的主要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时应使用防晒霜、戴帽子和太阳镜。
这些措施看似简单,但长期坚持能显著降低癌症风险。我们正在开展的“防癌生活圈”建设项目,就是帮助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这些健康行为。
3.筛查发现异常后应该怎么办?
首先,筛查发现异常并不等于确诊癌症,很多情况下可能是良性病变或癌前病变。其次,即使是早期癌症,治愈率也远高于晚期。以结直肠癌为例,I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超过90%,而IV期则不足15%。
如果筛查发现异常,建议:
(1 ). 保持冷静,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一步检查确诊。
(2 ). 不要轻信非专业渠道的信息,避免过度恐慌。
(3 ). 与专业医生充分沟通,了解各种诊疗方案的利弊。
(4 ). 必要时寻求第二诊疗意见,但不要延误治疗时机。
我们正在推广的“防筛诊治康”一体化服务模式,就是为了让筛查异常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规范、连续的诊疗服务。
4.目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法?对于确诊的患者,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现代肿瘤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医疗”时代,形成了以手术、放疗、化疗为基础,靶向、免疫、中医药等新技术为补充的综合治疗体系。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遵循“规范化、个体化、精准化”原则,考虑肿瘤类型、分期、分子特征以及患者整体状况等因素。"
具体来说:手术治疗:仍是多数实体瘤的首选方法,特别是早期肿瘤。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适用于局部控制。化学治疗:通过药物杀死快速增殖的癌细胞,常用于全身治疗。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蛋白质的精准治疗,副作用相对较小。免疫治疗: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近年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中药治疗:根据患者个人体质,辨证治疗,配合西医手段,起到减毒增效的效果。
特别强调的是,肿瘤治疗不是:单打独斗:,而需要多学科团队(MDT)协作。就是整合外科、放疗科、化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专家,为患者制定最优治疗方案。
5.很多患者关心治疗副作用问题,在这方面有哪些应对措施?
治疗副作用确实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现代肿瘤学越来越重视“支持治疗”,即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积极预防和管理副作用。具体措施包括:
(1 ).恶心呕吐:使用新型止吐药物,结合饮食调整。
(2 ). 骨髓抑制: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升白针等药物。
(3 ). 疲劳:合理安排活动与休息,适当运动。
(4 ). 口腔黏膜炎:口腔护理、局部用药。
(5 ). 心理支持:心理咨询、支持小组等。
值得一提的是,中医药在减轻治疗副作用方面有独特优势,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领域。
6.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中西医如何优势互补?
中医药在肿瘤防治中发挥着“全程管理”的作用,贯穿预防、治疗、康复全过程。中医理论认为肿瘤是“正虚邪实”的结果,治疗强调“扶正祛邪”、“辨证论治”。
具体作用包括:
(1 ). 预防阶段:通过调理体质,改善癌前病变。
(2 ). 治疗阶段:减轻放化疗副作用,增强治疗效果。
(3 ). 康复阶段:调节免疫功能,预防复发转移。
(4 ). 姑息治疗: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优势互补。西医长于“攻邪”—直接杀灭肿瘤;中医善于“扶正”—调节内环境,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例如,化疗期间配合益气养血中药可减轻骨髓抑制;放疗同时使用养阴生津中药能缓解口干等副作用。我们称之为“减毒增效”。
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药治疗也需规范,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使用偏方、秘方。我们正在推广的“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指南”,就是为了规范中西医结合治疗。
7.癌症治疗后的康复期同样重要。在康复期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降低复发风险?
康复期是肿瘤治疗的重要延续,称之为“全程管理”的最后一环。主要关注点包括:
(1 ). 定期随访:按照医生建议的时间间隔进行复查,监测复发迹象。
(2 ). 生活方式调整:坚持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
(3 ). 合并症管理: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控制。
(4 ). 功能康复:特别是手术后肢体功能、语言功能等的恢复训练。
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在于:严格遵守医嘱完成所有治疗;不擅自中断治疗或更改方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肥胖、炎症等可能促进复发的因素。
从中医角度看,康复期强调“调养正气”。常使用健脾益气、补肾填精类中药,配合针灸、气功等非药物疗法,帮助患者恢复阴阳平衡,增强抗病能力。同时,情志调节也非常重要,中医认为“七情内伤”是疾病的重要因素。
8.癌症诊断对患者和家属的心理冲击很大。在心理支持方面,有什么建议?
心理问题在癌症患者中非常普遍,约30%-40%的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我们建议:
(1 ). 正视情绪反应:恐惧、焦虑是正常反应,不必自责。
(2 ). 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的介入很重要。
(3 ). 加入支持小组:与病友交流经验,互相鼓励。
(4 ). 家属参与: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不可替代的。
(5 ). 保持适度活动:避免长期卧床或与社会隔绝。
很多医院现在都设有“心理社会肿瘤学”专科,为患者提供专业心理支持。
播出频率:吉林新闻综合广播FM91.6 \AM738
栏目:《健康大讲堂》
播出时间:周六、周日17:00-17:30
节目热线:0431-85815111、85815999、85815199
文章来源:转载·吉林新闻综合广播
图片来源:转载·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编辑:月佳、子欣
初审:郝滋丽
复审:钟晓
终审:赵敏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给更多人
来源:吉林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