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过度兴奋导致失眠,心理调适该怎么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15:54 4

摘要:夜幕降临,本应是舒舒服服躺在床上,伴着轻柔的月光,进入甜美的梦乡。可现实却让很多人苦恼不已,睡前过度兴奋,大脑像被点燃的小宇宙,各种想法疯狂闪烁,根本停不下来,失眠也就这样缠上了身。这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长期下去还会损害健康。别着急,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碰

夜幕降临,本应是舒舒服服躺在床上,伴着轻柔的月光,进入甜美的梦乡。可现实却让很多人苦恼不已,睡前过度兴奋,大脑像被点燃的小宇宙,各种想法疯狂闪烁,根本停不下来,失眠也就这样缠上了身。这不仅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长期下去还会损害健康。别着急,今天咱们就来唠唠,碰到这种情况,心理调适到底该怎么做。

睡前过度兴奋,最明显的就是大脑异常活跃。闭上眼睛,白天经历的事、未来的计划、甚至一些琐碎念头,一股脑在脑海里 “跑马灯”。比如,回想工作中一次精彩发言,兴奋得恨不得马上和人分享;或是畅想明天旅行的美好,兴奋到在床上翻来覆去。身体也跟着 “凑热闹”,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肌肉紧绷,根本没有一丝困意。

长期这样睡前过度兴奋导致失眠,危害可不小。第二天工作学习时,注意力没法集中,丢三落四,效率大打折扣。情绪也变得不稳定,容易烦躁、焦虑,一点小事就发脾气。身体免疫力也会下降,头疼、疲惫成了常态,感冒、肠胃不适等小毛病频繁找上门。更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对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1.压力与焦虑作祟

现代生活压力山大,工作上的业绩指标、生活中的房贷车贷,像一座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这些压力在白天被忙碌暂时掩盖,到了晚上,当世界安静下来,压力引发的焦虑情绪就开始 “抬头”。躺在床上,不自觉就开始担心工作没完成好、钱不够花,越想越紧张,大脑愈发兴奋,难以入眠。例如,小李为了完成项目,连续加班一周,睡前还在纠结项目细节,满脑子都是没解决的问题,结果彻夜难眠。

2.不良生活习惯影响

很多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睡前过度兴奋。晚上刷手机,各种短视频、游戏、资讯不断刺激大脑神经,让人越刷越精神。尤其是睡前看一些剧情紧张刺激的影视剧,或是玩竞技类游戏,情绪随着剧情、游戏胜负起伏,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还有晚上喝咖啡、浓茶,咖啡因等物质会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入睡困难。比如小王,睡前习惯刷两个小时短视频,还总喜欢看搞笑、惊悚类内容,结果一到睡觉时间,大脑还沉浸在刚才刷到的精彩片段里,根本睡不着。

3.心理暗示误导

心理暗示对睡眠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有些人一旦有过几次睡前兴奋失眠的经历,就会给自己消极的心理暗示。每次上床睡觉,心里就犯嘀咕:“我会不会又睡不着啊?” 这种暗示就像给大脑下了 “失眠指令”,让大脑更加兴奋,陷入 “担心失眠 - 大脑兴奋 - 失眠” 的恶性循环。比如,小张之前因为工作压力大,有几次失眠,之后每次睡觉前,他都会不自觉地担心自己又睡不着,结果真的就越来越难入睡。

1.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想要改善睡前过度兴奋,先从缓解压力入手。睡前可以做一些放松练习,比如深呼吸。平躺在床上,闭上眼睛,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感受腹部膨胀,然后缓缓呼气,重复几次,把一天的压力随着呼气排出体外。也可以试试冥想,在安静的环境中,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当下的感受,当杂念出现时,不要刻意驱赶,只是静静地观察,然后让它们自然消散。还可以泡个热水澡,让温暖的水流舒缓紧绷的肌肉,放松身心,帮助大脑平静下来,为入睡做好准备。

2.改变不良习惯,建立睡眠仪式

改掉那些导致睡前过度兴奋的不良习惯。睡前 1 小时尽量不碰手机,把手机放在远离床的地方,避免被各种信息干扰。晚上也不要喝咖啡、浓茶,如果实在想喝,尽量在下午 3 点前饮用。建立一套专属的睡眠仪式,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半小时,读几页轻松的书,让大脑从紧张的状态中放松下来;或者听一些轻柔舒缓的音乐,如古典音乐、白噪音,帮助平复情绪。通过长期坚持这些睡眠仪式,让身体和大脑形成条件反射,一到这个时间,就知道该睡觉了,从而减少睡前兴奋。

3.打破消极暗示,树立积极心态

打破消极的心理暗示,树立积极的睡眠心态至关重要。当脑海中又出现 “我会失眠” 这样的想法时,立刻反驳它,告诉自己:“我今天很放松,一定能睡个好觉。” 可以在睡前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比如默念 “我很困,马上就能进入甜甜的梦乡”。不要过分关注自己是否睡着了,把注意力放在放松身体和享受睡眠的过程上。即使偶尔睡不着,也不要焦虑,要明白偶尔的失眠是正常现象,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通过改变心态,逐渐打破失眠的恶性循环,让睡眠回归正常。

睡前过度兴奋导致失眠虽然让人苦恼,但只要掌握正确的心理调适方法,从缓解压力、改变习惯、调整心态入手,就能摆脱失眠困扰,重拥香甜睡眠。你是否也被睡前过度兴奋失眠所困扰?你有什么独特的解决办法?快来评论区分享,咱们一起交流,赶走失眠 “小怪兽”!

来源:精神科王永龙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