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我是被“自愿”!少女嫁老夫,再嫁他的儿子孙子你乐意?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7 21:13 3

摘要:她有着不可方物的美颜容貌,是四大美女中的“落雁”,她也是史书里汉匈和平的象征。

【历史课本里的“巾帼英雄”,真相竟是帝王权谋下的牺牲品?】

她有着不可方物的美颜容貌,是四大美女中的“落雁”,她也是史书里汉匈和平的象征。

她为两个国家免遭战火,带着本不应该独自承担的责任,去到了那片荒漠之中。

如果我们拨开层层赞许背后的迷雾,王昭君的人生俨然就是一场精心包装之后的悲剧。

一个被困在深宫数年的少女,用远嫁匈奴的代价换来了帝王的心安理得。

又在异乡被迫嫁给了继子,最够连死亡都成了一个迷。

历史往往都是记录着美好的东西,而不会太在意个人的命途。

今天我们撕开“和亲佳话”的外衣,看看这位传奇女子背后,藏着多少被刻意抹去的辛酸悲苦。

掖庭,是一个比冷宫更绝望的地方。

也许这么说,你体会不到它的冷和绝,

汉戚夫人,被吕后囚禁于永巷,这个永巷,就是掖庭下设的一个机构。

掖庭下面有好些机构,其中有几个比较出名,比如暴室、永巷...

掖庭除了负责后宫一些事务之外,还有负责诏狱的事情,这个戚夫人就是在永巷被吕雉削为人棍的,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人彘”

这里住着成数千像王昭君一样的宫女,她们像集市上的货物一样被官家挑选、然后没有被选上的就留在掖庭慢慢的被遗忘。

入宫五年后,王昭君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并不是她不够美,而是画师毛延寿的一支笔,硬生生把她的画像改成了“路人脸”。

为什么会这样?

也许正如猜想,这个画师,仗着自己能给宫女画画,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无限的索要。

有的野史说她不贿赂画师是因性格“清高”,但真相也许更残酷:

一个出身于平民的少女,她哪来的金银财物去打点这么一个胃口大开的画师?

不过很快就有了一个人生的转折点。

当她听说匈奴单于求和亲时候,掖庭的绝望,压过了对塞外的恐惧。

她想明白了,与其老死宫中,不如赌一把远嫁匈奴。

至少能活着走出这个暗无天日的囚笼。

她勇敢的自荐了,她选择“自愿”去和亲。

可当汉元帝见到王昭君真人的时候,肠子都悔青了:

眼前的美人:“丰容靓饰,光明汉宫”

这可比画像美艳多了!

可见帝王的心性是那么的贪婪。

他此时居然想把王昭君留下来给自己。

但圣旨已下,帝王的面子再重要,也远比引发一场大战要轻的多。

元帝只能咬牙放人,转头把那个鸡贼的画师处决了以表泄愤。

初到匈奴的王昭君,或许有过短暂安宁。

呼韩邪单于待她还是不错,封她为“宁胡阏氏”大意为“安定匈奴的王后”,两人还生了个儿子。

不过好景不长,三年后,老单于病死。

匈奴的“收继婚”习俗,给了她再次绝望,按照规矩她必须嫁给丈夫的长子复株累单于。

一个汉人,肯定接受不了这样的安排,可她能怎么办呢?

这对从小受到汉礼影响长大的汉家女来说,这无疑是伦理的一种崩塌。

接受不了的王昭君,再次开始挣扎,她也许此时也算是看明白了自己作为一颗棋子的悲哀。

她写信给汉成帝:“我替大汉完成了和亲使命,求您让我回家!哪怕是老死也要回去”

可朝廷的回复冰冷刺骨:“入乡随俗。”

这不就很明确的断绝了她最后的希望嘛。在那个年代,如果皇帝不点头,你就是逃离了匈奴的地盘,也回不去汉地。

汉成帝的算盘打得精明:接她回来?

还得再送个“公主”去和亲,搭进去不知道多少陪嫁!还不如让她继续“物尽其用”,也不会引起两国关系的动荡。

被迫嫁给继子的王昭君甚至连自杀都不能。

一旦她死了,匈奴很可能翻脸开战,更让她后怕的是留在汉朝的亲人也会随之遭殃。

王昭君本以为,这就已经是苦难的尽头。

十一年后,复株累单于也死了。

她又被要求嫁给下一任单于,也就是呼韩邪的孙子。

不得不说匈奴的这种风俗制度,却是有点违反人性,暂且不说王昭君能不能接受,就韩邪单于的孙子,能接受一个奶奶辈的新娘?

这一次史书只留下一句“两年后病逝”,但民间传言她最终吞药自尽。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它们总是笼统的记载着一些事情,不让人知道全部,但是又欲言又止,给人留下各种猜测的余地。

《后汉书》中说她“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这一行字看似她主动,实则是深宫压迫下的绝望的反抗。

试想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真会为了“国家安定”主动嫁到语言不通、风俗野蛮的塞外?那她的觉悟得有多高?

从正常人的基本逻辑来看,她这个年纪,可能对于和亲的概念都不了解,她为什么会主动要求去和亲呢?

汉朝把和亲包装成“王昭君深明大义”的表象,却绝口不提她被迫改嫁继子继孙的屈辱。

史官们歌颂她“促进汉匈和平五十年”的同时,为何连她病逝后的葬礼都无记载?

她的墓“青冢”至今孤零零立在呼和浩特南郊的大黑河畔,这个巨大的土包里面连尸骨是否在内都是谜。

细看史料你会发现:《汉书》压根没提她自愿和亲的事情,直到后来南朝范晔写《后汉书》才加入这段所谓的“佳话”。

更可疑的是那些凄美的《怨词》《报汉元帝书》全是后人伪作,连哭诉的权利,都要靠后世文人补救施舍。

也就是说,关于她的记载可能都是后面的人美化之后的结果。

想象一下,若昭君是男性,被迫入赘敌国,还要连续侍奉两代三代部族首领,史书会如何评价?

“忍辱负重”?还是“顾全大局”?

我想在那个男性主导的历史时间节点,恐怕只会骂他“毫无气节,丢人现眼”!

但换成女性,一切苦难都被美化成“美好的牺牲”。

这种双标暴露了古代史观,对女性价值的一种偏颇和扭曲:

她们是某种协议的筹码,是交易的代价。

王昭君的故事在我看来,从来不是什么“佳话”。

而是一个关于权力交易的谎言。

汉元帝用她换回了汉匈边境安宁。

史官用她粉饰帝王“爱好和平”的功德,而民众用她满足对“美女救国”的完美想象。

唯有她自己从始至终都是那个被困在塞外风沙中,望着长安的方向喃喃自问:

“难道一辈子再也回不去故土了吗?”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听说王昭君出塞是为了和亲,还比较憋屈,王昭君:不懂别瞎说 。澎湃----浩然文史》、《《西京杂记》横排简体版|聊点儿司马相如、赵飞燕和王昭君的八卦

广州日报2022-02-22》、《昭君自有千秋在--新民晚报》、《汉书》、《后汉书》

来源:山中微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