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军说智驾要随时接管方向盘,余承东说困了能交给系统睡觉。两位科技大佬的隔空喊话,把什么是智能驾驶的标准各执一词。这哪是技术路线之争?分明是车企和车主之间的生死责任博弈。
雷军说智驾要随时接管方向盘,余承东说困了能交给系统睡觉。两位科技大佬的隔空喊话,把什么是智能驾驶的标准各执一词。这哪是技术路线之争?分明是车企和车主之间的生死责任博弈。
当余承东演示边打瞌睡边开车时,法律专家后背已经冒冷汗。现行交通法白纸黑字写着"驾驶员不得双手离开方向盘",某些车企的营销话术却明目张胆鼓励危险操作。这种宣传现实主义的背后,藏着价值千亿的市场野心和近乎裸奔的法律风险。
仔细看各家的用户协议会发现惊人套路:宣传时叫"自动驾驶",出事时秒变"辅助驾驶"。某新势力车主手册第17章用三页小字注明"系统可能随时失效",但广告里却是明星闭眼享受的镜头。这种精心设计的文字游戏,正在把普通消费者变成车企狂飙路上的小白鼠。
特斯拉的案例早已敲响警钟。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统计显示,过度依赖自动驾驶的事故中,94%车主在碰撞前6秒未采取任何干预。更讽刺的是,这些挂着"自动"头衔的车祸,最终担责的永远是手握方向盘的活人。
法律界人士指出关键分野:L2和L3看似只差一级,实则是刑事责任的鸿沟。德国已出现车企为L3事故买单的判例,而国内某些宣传超前的车企,其实连L2.5的认证都没拿到。用罗翔老师的话说:"过失致人死亡罪可不管你是科技巨头还是创业新贵。"
汽车工程师透露行业潜规则:现在的智驾系统连暴雨天的外卖小哥都识别不准,更别说突发道路塌陷。某品牌测试车在郊区遇到横穿马路的山羊时,系统选择居然是加速通过。这些场景在车企的发布会上,永远被剪辑成丝滑的避障演示。
消费者该警惕的不是技术缺陷,而是刻意混淆的技术话术。当车企把"车道保持"包装成"自动驾驶",把"自动刹车"吹成"救命神器",本质上是在转移安全责任。就像给病人卖保健品却说能替代药品,出事了再甩锅给说明书。
全球保险业已开始用数据打脸:装配智驾系统的车辆出险率不降反升。伦敦劳合社的报告直指要害——不是机器不靠谱,而是人类高估了机器的能力。当系统处理99次危险都完美,第100次失误就可能是车毁人亡。
这场争论最绝的是,真正沉默的是交通管理部门。现行法规对自动驾驶的界定模糊得像隔夜豆浆,导致执法时只能揪着车主罚200扣3分。某地交警私下吐槽:"我们也不想当背锅侠,但总不能让程序员来交罚款吧?"
站在十字路口的不仅是车企,还有整个社会对技术的态度。医学界用百年才搞明白"手术刀再先进也得医生握着",汽车行业却想用五年跳过这个认知过程。当德国日本埋头测试L3安全冗余时,我们某些车企已经在直播间卖"脱手神器"。
消费者现在最该做的,就是把宣传视频里的科幻画面和用户协议里的免责条款对照着看。记住一个铁律:敢让你睡觉的智驾,必须敢在合同里写明"出事我坐牢"。否则再炫酷的演示,也不过是资本裹着糖衣的毒药片。
你买车会信车企的智驾宣传吗?遇到过系统突然抽风的情况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经历
来源:益者三友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