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连接泛在”的时代:通信软件日夜活跃,朋友圈不断更新,聊天、视频、点赞、转发和直播互动已经成为常见的交流和互动方式。信息的流动无处不在,人际关系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也重新塑造了我们对关系的理解。
陈云松
《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邱泽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连接泛在”的时代:通信软件日夜活跃,朋友圈不断更新,聊天、视频、点赞、转发和直播互动已经成为常见的交流和互动方式。信息的流动无处不在,人际关系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数字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交往方式,也重新塑造了我们对关系的理解。
在众多关于数字社交的讨论中,人们总是提及“低头族”,它常被视为人际关系退化的某种象征。然而,在《重构关系:数字社交的本质》(以下简称《重构关系》)一书中,作者邱泽奇却没有轻率地“贴标签”。他从社会学角度提出了更为根本的问题:群体性是人的社会属性吗?如果是,数字连接可否成为实现群体性的可选路径?进一步,人们又如何基于数字社交,重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作者从最琐碎也最真实的生活起笔——退休母亲在家庭群里转发大量链接,进城照顾孙辈的奶奶在微信群里学习扫码支付,基层民警用社交软件协助群众找回走失的孩子,离开大城市的产品经理在家乡重新适应“慢生活”,年轻妈妈在家长群里被教育问题困扰……这些具体的案例,被作者细细拆解开来,背后透露出的是一套完整而深刻的社会学逻辑。他告诉我们:数字社交不只是简单的“沟通便利”,而是一种关系的再建构,是自我与社会互动方式的深刻变化。
在《重构关系》一书中,作者系统揭示了数字技术如何从根本上重构了家庭、朋友、工作与生活这四类社会关系的逻辑。在家庭关系中,数字媒介使亲密关系变得媒介化、自我化和单向度化,年轻人对老年人的“数字反哺”成为常态;在朋友关系中,数字连接突破了物理空间的限制,使朋友不再局限于身边之人,而是基于兴趣、场景、算法精准匹配的数字节点,呈现短暂性、单维性与精神性的新特征;在工作关系中,数字技术打破了岗位与任务、组织与个体之间的固有边界,使个体不再只是被动的岗位承担者,而成为任务的组织者与连接者,实现从“组织吸收人”到“人组织任务”的转变;在生活关系中,数字化生活让个体的社会空间突破了具身此在的物理界限,生活关系从家庭、朋友和工作关系中延伸出来,成为个体自我认知、心灵构建与意义追寻的场所。四类关系的重构,标志着个体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主动组织关系、定义自我、建构社会。
《重构关系》是一部缓慢思考的、深具中国经验、融合学术思辨与现实观照的社会学作品,是一位学者在数字洪流中冷静而深情的凝望。数字社交不会消失,它只会越来越深入我们的生活,让个体获得更大的能动性与可能性。《重构关系》提醒我们,理解数字社会,不仅是理解一个技术更迭的时代,更是理解我们如何重新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不仅是一部社会学著作,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当下处境的镜子,引导我们在数字洪流中保持清醒、找到方向,理解人在数字社会中的位置与意义。
(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社会学院教授)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8日20版)
来源:科技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