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不觉,清明节气就要结束了,明天是农历三月廿二,公历4月19日,它是清明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谷雨节气的前一天。此时正值暮春,气温回暖、雨水渐丰,天地间万物进入生长的黄金期。
不知不觉,清明节气就要结束了,明天是农历三月廿二,公历4月19日,它是清明的最后一天,同时也是谷雨节气的前一天。此时正值暮春,气温回暖、雨水渐丰,天地间万物进入生长的黄金期。
谷雨作为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其前一天的气候特征尤为鲜明:地气升腾,湿温交织。《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月中,雨其谷于水也”,此时土壤中微生物活跃,地温回升至全年高峰,为播种提供最佳条件。民间就有“谷雨无雨,交回田主”的农谚,足见此时雨水对农作物的关键作用。
历史上,谷雨前一日被视作“地脉苏醒”的节点。汉代《淮南子》记载,此时需“安土地神”,以五色土祭祀,祈求农事顺利。唐代诗人元稹曾以“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描绘此景,道尽春末的生机勃发。那么这天有啥讲究呢?古人将这一天的农事与生活智慧凝练为“一要翻,二不去,三要吃”,既是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也是对健康生活的深刻诠释。
一要翻
谷雨前翻土是农耕文明的核心经验。此时土壤湿度适中,翻动表层可松土保墒、促进根系透气,同时将越冬虫卵暴露于日光下灭杀。
农谚云:“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翻土后播种的棉花出苗率可提20%。具体的一个做法?浅耕松土,深度15-20厘米,避免损伤深层根系;施送嫁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200公斤,配合磷钾肥增强抗病力;开沟理墒,南方多雨地区需挖排水沟防涝,北方则需筑埂保水。
二不去
避免去深山老林
春季动物进入繁殖期,伐木或狩猎易破坏生态平衡。宋代《梦溪笔谈》记载,谷雨时“山林闭,以养万物”;此外,这个时候蛇虫结束冬眠,活动频繁,民间有“谷雨蛇出洞,踏青需防惊”的警示;
当然还有一个说法,则是源自民俗信仰,古人认为山林中有“山君”(虎神)巡游,惊扰会招致灾祸。福建等地至今保留“封山祭”,谷雨前日封山禁入。
三要吃
香椿
“雨前香椿嫩如丝”,谷雨前的香椿芽饱含阳气,是时令养生的精髓。中医认为其可补脾肾、祛风湿,现代研究更发现其含黄酮类物质,能抗炎护肝。而且这个时候的香椿,最为的鲜嫩,有害物质极地,很适合采摘来吃。
香椿的三种吃法
1、香椿拌豆腐
食材:嫩香椿100克、北豆腐300克、盐3克、香油5毫升;
做法:香椿焯水1分钟切末,豆腐切块烫熟,加盐、香油拌匀。豆腐的甘凉中和香椿辛温,平衡阴阳,这个菜不需要加入其它的一个佐料,就已经非常美味了。
2、香椿炒土鸡蛋
食材:香椿80克、土鸡蛋4枚、菜籽油20毫升;
做法:香椿切碎与蛋液混合,热油滑炒至蓬松。蛋香包裹椿芽,激发鲜味层次,出锅的时候来点盐和胡椒粉,就可以开吃了。
3、腌香椿酱
食材:香椿
做法:香椿焯水后切段,按1:0.2比例加盐揉搓,装坛压实,封存20天。可拌面、佐粥,留住春味。这里要提醒大家,香椿采摘回来之后,一定不要放太久,要趁着新鲜的时候吃。
谷雨前一天的“一要翻,二不去,三要吃”,实则是先民与自然对话的密码。翻土是写给大地的情书,避山是与万物的契约,而那一口香椿,则是跨越千年的春之滋味。正如《齐民要术》所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在科技时代重拾这些智慧,恰是对生命最深的敬畏。而且遵循时令,我们身体也更棒。
来源:煮菜婆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