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虫癌",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它像一个潜伏在暗处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而刘迪,这个来自藏区牧民家庭的女孩,不幸成为了"虫癌"的目标。
2019年的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手术室里,气氛凝重得仿佛连空气都停止了流动。
手术台上,一个年轻女孩安静地躺着,脆弱得像一片随时会被狂风吹散的落叶。
她叫刘迪,年仅20岁,却要面对人生中最残酷的挑战——与"虫癌"抗争。
"虫癌",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它像一个潜伏在暗处的幽灵,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而刘迪,这个来自藏区牧民家庭的女孩,不幸成为了"虫癌"的目标。
时间回到两年前,2017年,刘迪还是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高二女孩。
高考在即,她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梦想着能够考上心仪的大学,走出草原,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
然而,命运却和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那年,刘迪开始频繁地感到腹部疼痛,起初她以为只是学习压力太大,吃坏了肚子,并没有放在心上。
直到有一天,她在教室里突然晕倒,被紧急送往医院。
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医生告诉刘迪的父母,他们的女儿患上了"虫癌",也就是棘球蚴病,这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更糟糕的是,由于长期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刘迪体内的寄生虫已经大量繁殖,肝脏受到了严重的损伤。
医生的建议是立即住院治疗,通过手术清除寄生虫,但这意味着刘迪将错过高考。面对人生的岔路口,刘迪和她的父母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最终,为了不耽误高考,刘迪选择了保守治疗,她想用一年的时间,换取改变命运的机会。
然而,命运并没有因为她的妥协而心慈手软。2019年,刘迪如愿考上了大学,但"虫癌"也卷土重来,而且来势汹汹。
这一次,刘迪的病情急剧恶化,腹痛、消瘦、皮肤和眼球发黄……这些症状如同附骨之蛆,折磨着她的身体,也摧毁着她的意志。
"怎么会这样?"刘迪躺在病床上,看着窗外自由飞翔的小鸟,眼中充满了绝望。
她不明白,为什么命运要如此捉弄自己,让她在实现梦想的时刻,却要面临死亡的威胁?
“虫癌”从何而来
"虫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为什么会如此可怕?
"虫癌",学名棘球蚴病,是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内引起的。这种寄生虫主要通过犬科动物传播,例如狗、狼等。
这些动物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的虫卵,一旦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就会传播给人类。
"虫癌"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的潜伏期非常长,可以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等到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到了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虫癌"主要危害人体的肝脏、肺部、脑部等器官,它会像癌细胞一样疯狂地生长、繁殖,形成巨大的囊肿,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危及生命。
刘迪的患病就与当地的生活环境和习惯密切相关。
藏区地广人稀,很多牧民都习惯饮用未经消毒的溪水或河水,而这些水源很可能已经被患病动物的粪便污染。
此外,一些牧民还保留着生食牛羊肉的习惯,这也增加了感染"虫癌"的风险。
"虫癌"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它潜伏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一旦爆发,就会给人们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而预防"虫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护环境卫生,切断传播途径。
刘迪的病情牵动着家人的心,也引起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肝胆外科专家董家鸿教授的注意。
董家鸿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在"虫癌"的治疗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看到刘迪的病例,董家鸿教授也被女孩的遭遇深深触动,他决心尽一切努力,为刘迪争取生的希望。
然而,刘迪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很难奏效。
经过仔细研究和评估,董家鸿教授决定为刘迪实施一项高难度的手术——体外肝切除术。
这项手术需要将患者的肝脏完整取出体外,在体外清除寄生虫后,再将肝脏移植回患者体内。
体外肝切除术风险极高,对医生的技术和经验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手术失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然而,为了给刘迪争取一线生机,董家鸿教授和他的团队毅然决定迎接挑战。
2019年的一天,刘迪被推进了手术室,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就此展开……
手术室里,气氛紧张得如同拉满的弓弦。无影灯下,董家鸿教授和他的团队屏息凝神,每一根神经都绷紧到了极致。
打开刘迪的腹腔,眼前的景象让经验丰富的医生们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原本应该只有两斤重的肝脏,此刻却膨胀得像一个巨大的肉球,足足有四斤重!
无数大大小小的寄生虫包块密密麻麻地附着在肝脏表面,仿佛一张张贪婪的嘴,贪婪地吸食着刘迪的生命力。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手术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转的轻响和医生们沉稳的呼吸声。
董家鸿教授小心翼翼地将刘迪的肝脏取出体外,放进早已准备好的冰冻保存液中,然后开始进行体外清除寄生虫的工作。
这是一项极其精细而又充满风险的工作。
这些寄生虫包块与周围的肝组织紧密相连,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到正常的肝组织,造成大出血。
而刘迪的肝脏已经被寄生虫侵蚀得千疮百孔,更加脆弱不堪。
董家鸿教授和他的团队轮番上阵,在显微镜下,用比绣花针还要细的器械,一点一点地剥离着寄生虫包块。
每一个动作都必须精准无误,容不得半点差池。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奋战,刘迪肝脏上的寄生虫终于被清除干净。
看着眼前这颗重新恢复健康的肝脏,手术室里的所有人都感到无比欣慰。
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医生们还要对刘迪的腔静脉进行重建。
由于长期受到寄生虫的侵蚀,刘迪的腔静脉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如果不进行处理,很可能会在手术后出现大出血,危及生命。
时间就是生命,医生们争分夺秒地进行着手术。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这场惊心动魄的手术终于宣告结束。
当刘迪被推出手术室的那一刻,等候在外的父母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泪水夺眶而出。
术后,刘迪恢复得很好。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她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转,脸上也逐渐恢复了血色。
看着女儿重新露出久违的笑容,刘迪的父母心中充满了感激。
"虫癌"的希望:国家行动,点亮生命之光
刘迪的经历,只是"虫癌"患者群体的一个缩影。
在我国的西藏、新疆、青海等牧区,"虫癌"一直是威胁当地人民生命健康的一大顽疾。
由于医疗条件有限,很多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魔吞噬自己的生命。
为了改变"虫癌"高发地区的现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对"虫癌"防治工作的投入力度,将"虫癌"列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点防治疾病,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虫癌"患者进行免费筛查和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此外,国家还积极组织医疗专家团队,深入"虫癌"高发地区开展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对"虫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下,"虫癌"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越来越多的"虫癌"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重获新生。
董家鸿教授和他的团队也在"虫癌"防治的道路上持续奋斗着。
他们不仅为患者提供精湛的医疗服务,还积极开展"虫癌"的基础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致力于彻底攻克"虫癌"这一顽疾。
2019年,董家鸿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四次奔赴青海果洛和四川理塘等"虫癌"高发地区,为当地群众进行义诊和手术。
他们克服了高原反应、医疗条件简陋等种种困难,用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无数"虫癌"患者带去了生的希望。
2020年,董家鸿教授和他的团队又成功救治了来自青海玉树的两名患有"虫癌"的藏族姐弟。这对姐弟来自贫困家庭,无力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
董家鸿教授了解到他们的情况后,主动为他们提供了免费的医疗救助,并亲自为他们进行了手术。
在董家鸿教授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投入到"虫癌"防治的队伍中来。他们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虫癌"患者的生命之路,也为"虫癌"防治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虫癌",这个曾经令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如今正在逐渐被人类攻克。
刘迪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不放弃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即使身患重病,也能够战胜病魔,拥抱美好的未来。
而董家鸿教授和无数医疗工作者的努力,则让我们看到了战胜"虫癌"的希望和信心。
然而,"虫癌"的防治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为了预防"虫癌",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患病动物,不饮用未经消毒的水源,不吃未煮熟的食物。
参考资料:
[1]张洪胡,周永利,杨孟磊,李程.肝包虫病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7):166-168.
[2]《女孩虫癌手术 仅肝脏除虫一步就长达4个半小时 | 医者故事 第19期》医者故事.2020-03-14
[3]《离你并不远的肝包虫》.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22-07-05
[4]《【荐读】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喝热水?》.人民日报.2018-09-25
来源:情感大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