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药企管线资产排行榜T0P25,恒瑞、石药、百济上榜!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07:31 3

摘要:在当今医药行业,研发管线的厚度已成为衡量一家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企业当前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广度,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增长路径与市场主导地位。这就像一支足球队,主力阵容的豪华程度也许能够拿下一场比赛,但并不能保证赢得联赛或杯赛的桂冠。

在当今医药行业,研发管线的厚度已成为衡量一家制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它不仅反映了企业当前的创新能力和研发广度,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增长路径与市场主导地位。这就像一支足球队,主力阵容的豪华程度也许能够拿下一场比赛,但并不能保证赢得联赛或杯赛的桂冠。能否笑到最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替补阵容的深厚程度。对创新药企业而言,管线的布局如同足球队的替补阵容,数量意味着机会,质量决定胜负。

一条有深度、有梯度、有差异化竞争力的管线,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穿越周期的根基。从早期靶点发现到临床试验的不断推进,管线的持续供给不仅能稳定投资者预期,也为企业争夺全球市场份额、提升估值创造了坚实支撑。可以说,谁拥有更厚实、更优质的研发管线,谁就在未来药物市场中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全球制药企业管线榜上,无论是辉瑞领跑全球,还是恒瑞医药以高比例自研药物在国产药企中脱颖而出,背后都反映出一场静悄悄但激烈的研发军备竞赛。

图1. 2025年全球制药企业管线资产(包括临床前)排名,来源:Joanna Sadowska LinkedIn

图1是Joanna Sadowska博士近日在LinkedIn发布的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管线资产数量排名。需要注意的是,图1中显示的资产数量包括临床前资产。

PART.01

全球药企管线资产TOP 10

辉瑞以总计271个在研药物高居榜首,其中166个为自研药物。超过百个引进药物的体量也凸显了其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合作、并购等方式获取研发资源的积极姿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新+整合”的双轮驱动战略。辉瑞的临床资产适应症主要针对炎症与免疫学、内科疾病、肿瘤学和疫苗。I期临床有51个候选药物,II期临床27个候选药物,III期临床32个候选药物,注册申请阶段5个候选药物。

排名第二的诺华则延续其“聚焦创新药”的转型战略,以261个在研药物位列第二,其中139个为自研,另有122个来自外部合作,几乎形成“对半开”的格局。这一布局透露出其在精准医学和高科技平台(如xRNA、放射性药物)方面的外延式探索态度,与其近年来在眼科、血液病等领域的收购战略相呼应。

第三的罗氏凭借149个自研药物与105个外部引进药物的组合,保持了管线数量的均衡性。作为一家以生物制药见长的企业,罗氏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免疫疾病方面布局深入,其外部合作策略则多聚焦于前沿技术平台,如细胞与基因治疗、RNA靶向药物等,既弥补内部能力边界,也增强未来增长的确定性。

紧随其后的是阿斯利康,总管线数量为241个,其中自研药物高达153个,在前几名中展现出最强的自主研发导向。近年来,阿斯利康在肿瘤、呼吸、心血管和罕见病领域持续发力,背后是一套清晰且高效的早研机制和临床转化体系。其相对较少的引进数量(88个)也显示出对内生式创新的高度依赖与信心。

排在第五位的赛诺菲共拥有233个在研药物,其中124个为自研,109个为外部引进。近年来,赛诺菲在免疫与炎症、罕见病、疫苗等方向加大投入,积极通过合作拓展mRNA与ADC等前沿技术平台,以追赶领袖创新药企的步伐。

百时美施贵宝以227个管线项目位列第六。BMS近年不断强化其在肿瘤、血液病和免疫治疗领域的布局,尤其在细胞治疗和双特异性抗体方向积极推进合作,这也使其管线组合更具深度与技术多样性。

礼来拥有224个在研项目,其中自研药物124个,引进药物100个,几乎与BMS持平。值得一提的是,礼来在糖尿病、减重药物和阿尔茨海默症领域均处于行业前沿,其大手笔的并购(如对Prevail、Versanis的收购)也显露出其快速扩展神经系统和代谢类药物产品线的意图。2024年礼来在GLP-1领域的商业成功,为其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提供了坚实后盾。

默沙东的研发管线中拥有216个在研项目,108个为自研,108个为外部引进,比例完全对半。虽然看似平衡,但默沙东自研部分集中度更高,肿瘤和疫苗是其研发重心,尤其围绕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的多项适应症拓展,使其管线具有较强的临床转化潜力。

强生以200个在研药物占据第九,其中自研药物110个。其研发布局覆盖肿瘤、免疫、中枢神经系统与传染病等多个重点领域,且近年来在ADC和CAR-T领域加快推进。从比例来看,强生更倾向通过内部平台推进创新,但也不乏通过收购如Momenta、Auris等创新公司快速补强技术短板的案例。

榜单上第十名的GSK近年来战略重心逐步聚焦于疫苗和特种药物领域,尤其在感染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免疫相关领域持续加码,同时通过合作与并购积极补强肿瘤及mRNA等前沿技术平台,展现出向高壁垒、高增长领域转型的明确方向。2025年初,GSK以最高1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生物技术公司IDRx,其中包括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1.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IDRx专注于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靶向治疗,其核心候选药物IDRX-42是一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针对KIT基因的多种突变。此次收购旨在增强GSK的肿瘤产品管线,特别是在胃肠道癌症领域的布局。

PART.02

上榜的中国药企

在这份榜单中,几家中国药企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尤其是恒瑞医药。其以173个在研项目高居全球第十三位,自研项目高达163个,外部引进仅为10个。这一数字不仅反映出恒瑞强烈的自主创新导向,也体现出其研发团队在肿瘤、自身免疫、麻醉镇痛等多个核心领域的持续深耕。从全球化视角看,恒瑞未来或许仍需通过国际合作与并购来提升其技术多样性与国际影响力。

中国生物制药则以125个在研项目排在所有药企中的第十五位,其中自研104个,外部引进项目为21个。相较于恒瑞的极致自研派模式,中生在保持内部研发活力的同时,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对外合作拓展能力边界。其在抗肿瘤药物、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疾病领域均有所布局,近年来也在持续推进海外注册与多中心临床试验。

石药集团同样展现出不俗的研发野心,以102个在研项目位列榜单中部,其中自研项目84个。其优势在于原料药和制剂的一体化整合能力,以及逐步提升的生物药开发能力。值得关注的是,石药在抗肿瘤、小分子靶向药物上的进展,表明其已不再仅仅依赖传统仿制药路线,而是在向高附加值创新方向迈进。

百济神州同样榜上有名,且已显示出其在全球抗肿瘤市场的强劲竞争力。这得益于其近年来在BTK抑制剂泽布替尼(百悦泽®)和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百泽安®)上的持续推进与国际化扩展。百济共有77个管线项目,其中自研为39项,外部引进为38项,体量不大,但比较均衡。

参考文献:

1. Joanna Sadowska LinkedIn

专栏作者

南开大学本科、硕士,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博士。多肽化学、多肽API GMP生产专家、欧洲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

拥有Lean Six Sigma黑带认证;

著有专著《Side Reactions in Peptide Synthesis》。

*声明:本文仅是介绍医药疾病领域研究进展或简述研究概况或分享医药相关讯息,并非也不会进行治疗或诊断方案推荐,也不对相关投资构成任何建议。内容如有疏漏,欢迎沟通指出!

国内首款!信念医药血友病B基因治疗药物获批上市

国内男性也能打九价了!默沙东九价HPV疫苗在华获批男性适应证

盘中大涨130%!映恩生物港股上市迎开门红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