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里引用其中的一段(里面连不合语法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没改):“《中国诗歌写作标准》于2024年3月15日,起草。2024年5月28日,深圳市中改视播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诗歌创作标准化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并讨论通过,决定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决定于今日
昨天读到一则消息,这里引用其中的一段(里面连不合语法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没改):“《中国诗歌写作标准》于2024年3月15日,起草。2024年5月28日,深圳市中改视播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诗歌创作标准化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并讨论通过,决定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决定于今日由《新时代文学选刊》面向全国发布。《中国长诗写作标准》于2024年12月8日,起草。2024年12月10日,深圳市中改视播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组织召开了诗歌创作标准化管理工作专题会议并讨论通过,决定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同时决定于2024年12月31日由《新时代文学选刊》面向全国发布。”后面还介绍了这两个诗歌写作标准的出台背景、起草过程,以及这是“世界诗坛首个诗歌写作标准”,“弥补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空白,标志着写诗评诗有了统一的标准,对推进中国诗歌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后附上了这两个诗歌写作标准的全文。由于全文很长,这里简单列一下标题,其中主要包括:诗歌创作的导向标准、诗歌创作的意境标准、诗歌创作的语言标准、诗歌创作的韵律标准、诗歌创作的真善美标准、诗歌创作的语法标准、诗歌创作的修辞手法使用标准、诗歌创作的逻辑标准、诗歌创作的思维认识标准、诗歌创作的谋篇布局定位标准、诗歌创作的标点符号使用标准、诗歌创作的形式美与建筑美标准。
不知道你看了这个消息是什么感觉,反正我在认真看完了这篇冗长的标准之后是乐了,至于原因大概我不说你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先不说这篇报道本身的标点符号用得就不标准,而且全文看下来一言以蔽之,这个标准可以说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因为这个标准的正文当中提出的那十几个标准无一例外都是文学性的描写,都是纯粹定性的表述,没有哪怕一句话是定量的东西。而我们知道,没有量化就无法衡量,因而也就无法构成“标准”,用这样的“标准”去写诗评诗,不管是谁都会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如今这个年代早已不像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家还对诗歌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可以说进入手机纪元之后,诗歌已经没有多少人关心,变得越来越小众化了,因而这则去年年底的新闻直到今天才偶然地被我发现。
我之所以说“诗歌标准”是一个笑话,大概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文学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性思维的创作产物,这种发散性思维根本无法用统一的框架或模版进行框定,如果一旦框定,那么文学就会变成干巴巴的说明文件,也就彻底失去了文学本来的趣味。而诗歌又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思维发散性和跳跃性最强的一种,一首诗歌中完全可以把在现实世界中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事物以想象的链条连接在一起,比如古诗中常见的“托物起兴”,这样的写作手法怎么可能有固定的标准呢?
第二,语言本身进入诗歌以后不可能完全符合既定的语法,否则那就不是诗句而是论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说“捡起”后面应当跟随的宾语是什么?如果按照语法,这个动作后面的宾语一定是一个有形的物体。但是在诗歌当中,“捡起”后面可能是“灰黄色的梦”。你看这里问题就来了,且不说无形的“梦”能够“捡起”,单说这“梦”可以分为“粉红色”“黑色”“灰黄色”就不符合标准的语法。
第三,所谓诗歌的“意境标准”和“真善美标准”就更是扯淡了。“意境”这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而且这种“意境”的描写投射到不同心情的读者身上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可能你那里抒了半天情,我觉得你纯粹是无病呻吟。至于什么是“真善美”,站在不同立场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答案。比如,你歌颂古希腊的先哲,但在“西方伪史论”的信徒们看来,连古希腊都是假的,颂扬这些人肯定是违反“真善美”的。
第三,所谓的“逻辑标准”在文学创作尤其是在诗歌当中也无法真正实现。毕竟在文学创作当中会有“意识流”之类违反一般意义上线性逻辑叙述的东西,而且诗歌中大量的夸张、比喻等手法层出不穷,你要如何判断哪一个是符合逻辑的?
其实,如果仔细看这则消息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些小圈子里的人玩的一种自说自话的玩意儿,真正写诗的人对这种标准根本就不会理会的。但是这里反映出一种现象,那就是总有人想用工程师思维套在人文社会科学之上,以为这样就可以将人文社会科学变得“科学化”了。其实,这恰恰证明这些人根本就不懂的什么是文科。
这里就让我帮这些人再复习一下文科的特点。用最简单的话来说,那就是“文科无对错,文科有立场,立场分是非,观点要交流”。对这几句话没想明白的人,对文科最好免开尊口。
我的两本小书《做机关里靠谱的“文字匠”》和《话说机关里的公务员》在京东、当当有售。另外也欢迎到喜马拉雅关注“被化名为黄波”,听我读闲书。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