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小怪兽“大闹”孩子身体,咋办?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6 18:19 3

摘要:在儿童常见疾病的范畴中,手足口病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尤其在春夏交替之际,其活跃度明显上升,成为家长和医护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典型特征,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发热症状。虽

在儿童常见疾病的范畴中,手足口病占据着不容忽视的位置,尤其在春夏交替之际,其活跃度明显上升,成为家长和医护人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典型特征,部分患儿还可能伴有发热症状。虽然多数情况下病情较轻,具有自限性,但少数病例仍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威胁患儿生命健康。

传播途径

1. 密切接触传播:

这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患病儿童的疱疹液、唾液、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健康儿童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毛巾、餐具、衣物等物品后,很容易被感染。比如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孩子们共用玩具和餐具,如果消毒不彻底,一个孩子患病就可能迅速传染给其他孩子。

2. 飞沫传播:

患儿咳嗽、打喷嚏时喷出的飞沫中携带病毒,周围近距离接触的儿童吸入后可能被感染。在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这种传播方式的风险更高。

3. 消化道传播:

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会导致手足口病的传播。所以,保证儿童饮食卫生至关重要。

临床症状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通常为2-10天,平均3-5天。发病初期,患儿可能出现低热、食欲不振、疲倦、喉咙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随后,手、足、口腔黏膜、臀部等部位会陆续出现皮疹或疱疹。手部和足部的皮疹一般为米粒至豌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不痛不痒;口腔黏膜的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导致患儿口腔疼痛,影响进食和吞咽。多数患儿症状较轻,一周左右即可自愈。然而,少数患儿可能在发病后1 - 5天内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救治,可能危及生命。

治疗与护理

1. 治疗原则:

目前针对手足口病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对于轻症患儿,可居家隔离休息,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多喝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发热时可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措施。对于重症患儿,需及时送往医院,进行积极的生命支持治疗,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

2. 护理要点:

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体温、精神状态、皮疹情况等。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口腔溃疡疼痛明显时,可在进食前用温水漱口,局部涂抹促进口腔溃疡愈合的药物。同时,注意患儿的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除了关注孩子的身体症状,家长还应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和心理关怀,多陪伴、安抚孩子,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

预防措施

1. 个人卫生:

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触摸公共物品后。洗手时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揉搓双手至少40秒。

2. 环境清洁:

定期对儿童的玩具、餐具、衣物等进行清洗和消毒,可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家庭和幼儿园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 - 3次,每次30分钟以上。

3. 避免聚集: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儿童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园等。如果必须前往,要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

4. 疫苗接种:

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建议6月龄 - 5岁儿童尽早接种,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

手足口病虽然常见,但只要我们充分了解其传播途径、症状表现,做好预防和护理工作,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儿童感染的风险,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应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控,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通讯员: 刘雪)

来源:陕西老年健康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