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遇到「预制人」,该怎么办?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7 04:32 2

摘要:这是 36 开的第 739 张病历单全单约 1377 字,读完大概需要 3 分钟话说,你身边有没有那种自带「出厂设置」的朋友?举几个栗子🌰你问 ta「yes or no」ta 回答「or」你说「是这个还是那个」ta 冷不丁冒出一句「对」只留下你在风中凌乱(预

这是 36 开的第 739 张病历单

全单约 1377 字,读完大概需要 3 分钟

话说,你身边有没有那种

自带「出厂设置」的朋友?

举几个栗子🌰

你问 ta「yes or no」

ta 回答「or」

你说「是这个还是那个」

ta 冷不丁冒出一句「对」

只留下你在风中凌乱

(预制人经典案例实录

©每天叭叭叭)

咳咳,先声明

「预制人」和「空心人」类似

不是生物学上的新分类

而是当代互联网

对人类行为模式的一种观察总结

从这个名字大概也能猜到

「预制人」主要是指那些

思维像预制菜一样

——提前封装、固定配方

加热即食的群体

这类人仿佛被提前写入了代码

只会按照固定的模板思考和行动

就像缺乏灵魂的预制菜

等「解冻」完成

他们也只会按照

既定的模式沟通或生活

少了点烟火气和个性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有时还会过滤掉一些重要信息

「预制人」的症状包括:

信息处理延迟:

像解冻中的速冻饺子

反应总是慢半拍

社交模板化:

对话如同客服自动回复

精准避开所有有效信息

认知节能模式:

大脑常年开启「省电模式」

拒绝深度思考

和这种新型社交刺客的日常对话

堪比大型 AI 故障现场

让对话另一方费力又无奈

恨不得把人类社会生活说明书

全篇糊他们脸上

最后经常只能

「笑一下蒜了」

只想仰天长啸:

「请给卑职一个明示」

虽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但是为什么会有「预制人」

这样的神奇存在

或者说「预制人」

是怎么被「预制」出来的呢

1、懒得动脑子

人类大脑天生爱偷懒

心理学研究发现

当代人类的大脑

每天要处理约 3.5 万条信息

(相当于读完一本《百年孤独》)

于是进化出「节能模式」

心理学上也有个概念叫

「认知吝啬鬼」

(Cognitive Miser)

说的就是这种

能不动脑绝不动脑的生存策略

尤其是当长期沉迷短视频

习惯于模板化回复时

负责深度思考的「慢系统」

就会像久不锻炼的肌肉一样退化

而默认使用「快思考」系统

(丹尼尔·卡尼曼理论)

掉入大脑的惰性陷阱

这样「认知吝啬」的优势在于

可能有利于我们

在海量的信息间合理分配认知资源

快速过滤无效信息

但是也有一定的副作用

比如习惯于依赖标准化模版的「预制人」

在进行社交或生活

行为模式也日趋固定

容易把重要信息当垃圾清空

2、「社恐」的副作用

部分「预制人」实则是

社交焦虑/社交恐惧症重度患者

可能源于童年或早年社交经历的挫败

他们会选择通过

这样固化社交行为、标准化应答的方式

来减少社交风险

结果逐渐丧失灵活应对能力

同时,由于社交行为的模板化

「预制人」们的大脑

神经突触连接可能也会

在长期的「舒适区」内固化

大脑真的变成了冰冻的「预制菜」

自然也没办法适应新环境或学会变通了

——就像总用导航的人

突然被扔到陌生城市就会懵圈

顺便来康康你

是不是天生社恐选手?

3、信息茧房的「温室效应」

在大数据时代下

各种社交媒体都在强调

个性化精准推送

但大数据每天每天投喂的

来源:金黄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