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正在、即将谢幕的中师生(13)——主业和副业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08:40 1

摘要:他们是中国教育40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就像一棵一棵的树,一朵一朵的话,装点着春夏秋冬的绚丽。

写 在 前 面

有人说是中师生撑起了中国教育40年的大半个天空。

他们是中国教育40年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就像一棵一棵的树,一朵一朵的话,装点着春夏秋冬的绚丽。

如今,他们的背影正从中国教育舞台上慢慢远去。

他们值得被记录!

文晓芳参加了乡政府的团代会后,记住了自己每年要负责组织两次全乡青年文艺演出活动,其它没有多少事情。

她不知道外出开完会以后回到学校应该去给校长汇报。

一个星期以后,郑校长主动来找她了。

文晓芳正在办公室备课,一个瘦长的身影出现在她的桌前。文晓芳一抬头,赶紧站起来:“郑校长,你好!”

郑校长跟晓芳的父亲年龄差不多。文晓芳在自己父亲面前可以撒娇、耍赖、开玩笑,有什么心事也给自己父亲讲。甚至谈恋爱、结婚这样的事情,都是先给父亲聊,然后父亲再去转达给母亲。

为此,目前母亲曾经一度很伤心,认为女儿瞧不起自己。

文晓芳从内心没有瞧不起母亲,但是就给母亲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也就是自己的母亲才能经得起“这样的伤心”!只要一个笑脸,一声“妈”,就能云开雾散。

在后来的工作中,文晓芳这种“遭人怀疑”体质,给她带来过真正的麻烦,乃至刻骨铭心的伤害。

好在,她总有贵人!

对于一个出生平凡,相貌普通,既没有背景靠山,也无人脉资源的农家子弟,她的贵人,都是在她“不谙世事”,只知道埋头爬坡,走过一级又一级台阶以后,拐角的地方遇到的。

那时,文晓芳还完全不知道未来会遇到什么。只知道校长亲自找来了,一定是有什么事情。

上次郑校长驳回她想去当中学老师申请时的严肃,晓芳一直记忆犹新。此刻,有一种窒息的感觉。

“文老师,听说你现在是乡团委副书记了。是不是事情就特别多了呢?”今天的郑校长,却是笑眯眯的,厚厚的眼镜片在灯光下闪烁着光影。

“郑校长,团委的事情主要是徐书记(团委书记)做。他只要我负责每年两次的全乡青年团员庆祝活动。”

“哦,团委的工作只是副业哦,学校工作才是你的主业。你知道吧?”

“好,我知道。”文小芳的心放到肚子里了。

校长离开了,她小声嘀咕:“要你提醒!我又不在乡政府领工资,不晓得那个是副业嗦?鬼让你喊我去开会的!”

这已经快到1980年代的中期了,人们普遍感受到了社会前进和发展的速度明显加快。乡镇企业方兴未艾,各行各业正在蓬勃发展。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这首歌风靡全国。从响彻校园,到每天乡镇广播站的重复播放,已到街头巷尾妇孺皆知的程度。似乎不会唱这首歌,都不配说自己是年轻人

除了旋律轻快,它的歌词极具感召力:

“创造奇迹要靠谁?要靠你,要靠我,要靠我们80年代的新一辈”!

让每个人都有“实现现代化,舍我其谁?”的使命感。

这种激情洋溢的文化影响力,正在冲淡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迷茫、困惑、焦虑、颓废的情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成为了各行各业年轻人的主旋律。

观河乡的中师生已增至12位。虽然在经验和方法上有差异,但是都经过比较严格的训练,在基本功方面,应该是不相上下。

都是年轻人,谁都想“为祖国,为四化,流下很多汗”。

文晓、芳杨群他们4位,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批分到观河乡的中师生,隐隐约约感受到自己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正在慢慢形成。

文晓芳和杨群已经带这个班近两年。由于基点校,村小教师的适龄孩子差不多都到了这个班,她们俩的教学方法也在教师群体里悄悄传播着。

杨群每天都在数学课前写20道口算题在小黑板上,上课前几分钟人人练习。(就是后来很多老师推崇的每日一练的前身吧)教导主任评价:这届四年级的孩子,口算能力格外厉害。

文晓芳注重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积累,和好言好句的积累运用。

她的方法与杨群的异曲同工。放学后,把一首古诗词写在大黑板的一角,学生在一两天内读背。全班学生大部分都会背诵的时候,就会时不时讲一个诗词作者的小故事,作为奖励。

对于好词佳句,文老师以同样的方法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用一个小本子抄下来。

从熟读、理解,到仿写,再到运用在作文中。

通过这种方式,文晓芳把语文课本上第一册到第八册的所有古诗词,差不多都给学生复习了一遍。

学生阅读写作水平自然比较亮眼。

教导主任是聪明的。经过这两年经常到县教研室开会培训,“教研活动”这个名字已经开始耳熟能详。

他学习组织基点校和村小的老师到中心校来听课,开着教学研究活动。

轮到文晓芳老师上课的时候,她上古诗《赠汪伦》。正好满足了那些对她班上学生“为什么能背诵很多诗词”的老师的好奇心。

她在课前把全诗写在黑板上。诗句之间的间隔距离比较宽。

上课时,先介绍作者李白及其写这首诗的时代背景。(这个很普通,每个人都会做这一步)

接下来对诗句的理解:

找出重点字、词,理解意思——放回到诗句中理解——说出全句的意思——朗读这句话。(重点字词的意思,用另外一种颜色粉笔写在该字词下面)

最后把4句话意思连起来说。(自己悄悄说,同桌互说,小组说,全班展示说)

这样,全班同学大部分能做到当堂课完成全诗的理解和背诵。

这样教学形式,对上了年龄的那一批民办教师特别震撼。因为他们长期习惯于上古诗的时候,把每句诗的意思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下来,背下来,以应付考试。

对于年轻的同行而言,因为入职不久,还没有更多的实践经验积累,加上“小文老师教学有两刷子”的坊间传闻,对这堂课自然赞美有加。

文小芳感觉自己的主业完成的不错。

当时间的钟摆指向1984年四月的时候,文小芳认为自己应该像个团委副书记样子,按照工作安排,组织全乡的五·四青年节活动。

她去跟徐书记汇报想法,没料到徐书记露出为难的表情。

“年轻人都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马上要收麦子,打菜籽,栽秧子,大战红五月。要开展活动,可能不现实”。

对呀,自己就是农村长大的,怎么把这一茬忘掉了?就是徐书记本人可能也要回家抢种抢收。

于是,第一次“副业”活动,以开一次支部会,给每个团员发一张倡议书收场。

出乎意料的是主管团委工作的乡党委副书记(人称岳孃孃那位)还特意表扬了团委工作,说这是一种新的组织教育形式,符合生产生活的实际。

那么到了国庆节,那时的生产生活实际又是什么呢?到时怎么样开展活动才叫结合实际呢?

听说了岳书记表扬的文晓芳,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老师的作息时间差不多是一成不变的。除了偶尔的傍晚散步,在水泥乒乓球台上打一小会儿球,业余时间几乎都用来备课,批改作业。

每天早上起床以后,一边干活一边听收音机是文晓芳的习惯。晚上睡觉前也要听上一段。

橘红色的收音机是她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父亲送给她的最珍贵礼物。

除了学校里仅有的几本教育教学杂志,和自己订的《文摘周报》,这个小收音机是晓芳获得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有一天她听到了中学老师可以参加大专函授学习的消息。他跑去问教导主任小学老师可不可以参加。

教导主任说,小学老师中师学历就够了,只有中学老师才可以参加大专学历的函授学习。同时不忘补充一句:“这是上级的规定。”

文晓芳失望极了。

当年为了早日“脱农皮”,在几经挣扎以后,最终报考了中专。没有进过大学校园,没有大学文凭,是文晓芳一直的遗憾。

现在终于有这么一扇门,通往取得大专学历的路,却又被小学教师这个身份挡在了门外……

她不甘心。

期末,教导主任却给文晓芳带来了好消息。原来她写的一篇教学经验文章《浅谈变序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获得了县教研室的教学经验文章评选二等奖。

大概是为了激励其他人吧,教导主任把这件事情渲染到夸张的程度。什么有史以来第一次,什么给学校争光等等。

连文晓芳自己都觉得既开心又有点不好意思。

那些把这批小年轻当成自己家孩子的中老年教师,比自己受了夸奖还高兴。各种各样古怪问题一大堆:

“你这小女子咋那么会写呢?”

“你咋知道变序法这些名字的?”

“你这脑壳里一天在想些什么哟?”

生活就是这样,遗憾无处不在,惊喜也往往猝不及防。

文晓芳还没高兴两天,就被通知暑假参加新教材培训。

来源:祉鑫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