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以为老了就不会得这个病。”退休多年的陈某握着手中的化验单,满是懊悔。陈某早年丧偶,退休后常去附近的小公园散步,偶然结识了一位女性友人,两人情投意合,最终发展为同居关系。
“我以为老了就不会得这个病。”退休多年的陈某握着手中的化验单,满是懊悔。陈某早年丧偶,退休后常去附近的小公园散步,偶然结识了一位女性友人,两人情投意合,最终发展为同居关系。
然而没过多久,陈某开始感觉身体不适,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后,他竟被诊断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HIV)。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羞愧得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家人和朋友。
感染人数增长迅猛
陈某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老年 HIV 感染者人数呈现增长态势。在艾滋病研究领域,一般把50岁及以上人群界定为老年人,我国每年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50 岁及以上HIV感染者占比一路飙升,每年报告的≥50岁HIV感染者人数从2015年的32850例攀升至2022年的51856例,其中≥60岁HIV感染者人数从2015年的17451例增长到2022年的27004例。
以性传播为主
我国老年人感染HIV主要以性传播为主,高危性行为比例较高。2015-2022年我国新报告≥50岁和≥60岁HIV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比分别为90.9%和94.6%,其中商业异性性行为占比分别为44.8%和46.8%。老年HIV感染者中男女比例约为3:1,他们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以务农为主。
发现晚,死亡风险高
晚发现是我国老年HIV感染者的主要特征。老年人感染HIV后自我检测意识较为淡薄,就诊过程中的基础疾病容易掩盖其HIV的感染状况,使其错失检测机会。而检测晚加上免疫功能随年龄下降等因素,使得老年HIV感染者的死亡风险大大增加。
(图片来自pexels)
老年人感染HIV的主要原因
01
行为误区:认知与行动脱节
社会和家庭常常忽略老年人正常的性需求。与女性不同,大多数男性随着年龄增长,性需求下降并不明显。有研究表明,75.1%的60岁以上男性仍有规律性生活,但安全套使用率不足20%。老年人性生活方面安全意识薄弱,认为年纪大了或者绝经以后不会怀孕,不需要使用安全套,这种错误认知大大增加HIV感染的风险。
02
生理脆弱:年龄加剧风险
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免疫细胞活性降低。一旦感染HIV,健康状况容易恶化。老年女性在更年期后卵巢萎缩,雌激素分泌减少,生殖道上皮变薄、萎缩,黏液分泌较少,在性交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损伤,从而增大感染HIV的风险。
03
社会盲区:宣传与关怀缺失
针对老年人群的健康教育及干预工作开展较少,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低,风险防范意识不足。调查显示,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为39.69%,与安全套使用率低显著相关。
老年患者易发生高危行为还与缺乏关爱有关。社会对老年人的性需求避而不谈,家人也常常忽视这一点,在这种遮遮掩掩的氛围下,老年人更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
如何科学预防艾滋病
01
提高防范意识,正确使用安全套
主动了解和掌握艾滋病预防知识,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经性途径感染HIV 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
02
及早进行检测,抓住黄金期
一旦发生不安全性行为,老年人应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可以前往疾控中心、有检测资质的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咨询检测。
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进行检测,结果为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性。HIV感染后会存在一个“窗口期”,在“窗口期”内,即使已经感染了HIV,检测结果也可能显示阴性。“窗口期”的长短存在差异,一般情况下,HIV抗体检测的窗口期约为3周,病毒抗原和抗体联合检测的窗口期约为2周,病毒核酸检测的窗口期约为1周。
所以,不能被一次的阴性结果所蒙蔽。
03
及时使用阻断药,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发生了可能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阻断。暴露后预防用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HIV的风险。服药越早越好,最好在2小时内,不能超过72小时,阻断药需在医生指导下连续服用28天。
04
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转移性需求注意力,避免因生活空虚而寻求不当的行为,降低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艾滋病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我们重视起来,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对老年人的关爱、普及防艾知识、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就一定能为老年人筑起一道坚固的健康防线,让他们享受无 “艾” 的幸福晚年。
参考文献
1.汤后林,金怡晨,吕繁.我国老年人群艾滋病防控现状与挑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龚宇,湛斌,易红,等.老年男性血清睾酮水平及性生活频率与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3.彭苏霞,岳潇,周启富,等.雅安市荥经县50岁及以上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与行为状况调查[Z].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原创健康科普之传染病*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