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交会作为对外贸易的“风向标”“晴雨表”,在当下经济全球化逆风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备受关注。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南通406家优质企业组团参展,涉及家纺、体育用品、面料、家居用品、家用电器、五金工具等行业,分布在
01 干字当头,在行动中坚定发展信心
春风拂新绿,万物焕生机。各板块上演着抓项目、促投资的速度与激情,各行业奋力推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回升向好,持续传递出令人振奋的信心和希望。
广交会作为对外贸易的“风向标”“晴雨表”,在当下经济全球化逆风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备受关注。4月15日,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开幕,南通406家优质企业组团参展,涉及家纺、体育用品、面料、家居用品、家用电器、五金工具等行业,分布在41个展区的645个展位,其中不乏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例如,家纺产业集中展示一批融入智能科技、绿色环保理念的创新产品;自主研发的智能家居系统、环保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亮相,也展示出我市先进产业的科技支撑力。从出台利好政策到协助企业出海,南通对外开放的步履更加坚实。4月8日,奥地利商务署亚洲区负责人马提亚斯·阿德尔沃勒率团访问苏锡通园区,开展投资考察与商务对接活动。以开放谋合作,以合作促开放,勇于开拓的南通人在联通全球的友好互动中找准发力点,让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南通不仅是外贸大市,也是“智”造强市,支撑市场信心的密码根植于新质生产力的厚积薄发。4月1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发射升空。令人自豪的是,本次任务中的两颗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从位于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银河航天南通卫星智慧工厂出厂。企业里的卫星智能产线采用人机协作模式,引入装配机器人、智能测试设备、数字化制造系统等多种先进技术与装备,实现了100至2000公斤级卫星的完整制造闭环,满足年产100颗至150颗中大型卫星的研制能力。
优质项目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也是稳经济强信心的基本盘。各地以“抓招商就是抓发展、拼项目就是拼未来”的理念为工作导向,马不停蹄开展招大引强,全力以赴促进落地见效。
4月8日,如东30个项目现场签约,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涉海装备、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契合产业布局、符合发展定位,成长潜力大、市场前景广,为如东争当“全市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注入全新活力。同日,江苏LNG项目三期配套码头工程在如东洋口港阳光岛开工,项目全面建成后,可年周转液化天然气650万吨,成为国内首个单泊位服务两座接收站的码头,为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新的实践样本。4月15日,海安城晟广场B区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创新打造“汽车产业服务+政务便民”双功能综合体,采取“汽车产业全链条服务+政务一站式”融合发展模式,建设海安首个“买车-用车-管车”闭环生态圈,带动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发展信心还来自于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万事好通”提优举措为经营主体营造宽松和谐市场,激发投资热情。4月2日,位于崇川区的市北高新区举办汽车电子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汽车电子产业发展座谈会,进一步聚合汽车电子产业链资源,助力崇川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汽车电子产业生态圈。联盟致力于搭建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沟通合作的桥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市北高新区集聚了40多家汽车电子高成长型企业,正加速推动汽车电子产业向百亿级产业集群迈进。4月8日,如皋举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座谈会,倾听企业发展诉求,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得益于地方政府为企业提供一流服务,做好各类要素支持和服务保障,4月11日,南通泰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今年南通首家上市公司。
从春天出发,向未来奋进。随着园区拔节生长、项目次第开花,一批高质量载体为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提供了强支撑和新动能。
02 融出精彩,一江两岸深度“牵手”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南通更深层次接轨上海、更宽领域融入苏南,在4月有了更多全新体验和生动注脚。
共建共享,让南通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联系更紧密了。一个App集成南通上海乘车码——4月11日,在上海虹桥站地铁闸机口,参加“苏服办·南通一码通行”体验活动的一行人,打开“畅行南通”App,乘车码自动切换至上海城市出行码。直接刷码就可以搭乘上海的地铁、公交,这种无缝对接的跨城出行便利,让两地居民的往来更加高效便捷。
4月15日上午,绘满启东元素的805路公交车,从位于黄浦江畔的十六铺公交枢纽驶出,启东“日出江海 梦启东方”的城市形象亮相上海街头。满载东疆风情的公交车宛如流动的风景线,让启东独特的江风海韵绽放在上海核心地段,向上海市民发出诚挚邀请——下一站,来启东“白相”!
沪通之间,不仅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区域协同也在强势推进。4月2日至3日,通州举行上海市通州商会“家乡行”活动,来自上海的通州籍企业家们齐聚故里,表示要积极返乡投资兴业,将沪上的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和现代管理经验带回通州。4月8日,“才聚雉水、智汇皋地”2025人才科创项目路演在沪上举办长江镇专场活动,搭建起优质企业和政府互联互通的交流平台,推动优质项目加快落地如皋。4月9日,海门区与上海市虹口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典范。根据合作协议,双方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核心,构建跨行政区域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推动两地在要素资源上高效配置,服务两地企业跨区运营,促进科技成果跨区转化,实现两地产业双向提升。
与区域产业协作水平持续提升相呼应的,是交通一体化的不断提速,三座过江通道建设纷纷跑出“加速度”。4月1日,张靖皋长江大桥南航道桥北主塔T19节段钢箱吊装完成,这座在建的世界最高悬索桥南北两座主塔均突破200米大关;4月9日,在长江入海口的海门,随着最大开挖直径达16.64米的“江海号”盾构机启动作业,由中铁十四局施工的海太长江隧道工程开始盾构掘进,标志着目前世界最长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正式开启穿越长江之旅;4月13日,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无砟轨道斜拉桥——崇启公铁长江大桥4号主塔第17节浇筑完成,塔身高度突破100米,大桥进入上塔柱施工阶段。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近7年,南通既有国家战略加持的“天时”,又有江海相连地缘相近的“地利”,更有产业协作共赢的“人和”,在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中,不断把一体化的愿景落细落实。
03 招才引智,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伴随着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南通为广大人才创新创业、成就事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近年来,南通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人才成长和城市发展相得益彰。
“下一个万亿”看海上,南通紧贴重点产业布局“最强大脑”。4月14日,哈尔滨工程大学启航活动中心里人头攒动,“南通日”专场校园招聘活动火热进行。活动从区位优势、政策红利、产业实力及人文关怀等方面推介了我市人才发展环境,中天科技、惠生清洁能源等35家链主企业、国企、科研院所单位,带来1496个“涉海”优质岗位“上门”纳贤招才。具备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完善的职业发展通道,吸引千余名学生进场洽谈,共赴“逐梦深蓝、彼此成就”的时代之约。4月8—10日,清华大学“项目定制月”暨南通海洋产业博士行活动在通举行,来自清华8个院系的9名博士组成小分队,通过现场走访企业、科研院所及座谈交流等方式,提前了解暑期社会实践项目情况。
今年,我市社会实践项目坚持聚焦南通“616”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船舶海工、生命健康、人工智能、半导体等产业领域进行征集遴选。目前,共有21家意向接受单位提供了35个项目、60名博士生的需求,31个产业项目中不乏涉海项目。
科研“强磁场”与产业“热土地”深度融合,有助于推动科研成果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4月10日,长三角区域共享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在南通同济科技园正式开工。该基地由崇川经济开发区、南通职业大学和上海太敬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旨在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探索“专业建在产业上、基地建在园区内”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为了让人才“蓄水池”日益丰盈,各地拿出真心实意、捧出真金白银厚待人才。通州湾示范区推出“才聚蓝湾 悦享生活”人才服务品牌活动,从本月至年底面向示范区人才发放总额200万元的消费券,涵盖住宿、消费、文化、娱乐等领域,以实实在在的福利提升人才获得感。
只要迎着春风辛勤耕耘,就一定能在金秋收获喜悦。江海儿女不负春光,用可圈可点、可感可及的发展成效,勾勒出“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城市图景,奋力在高质量发展征途上拼出一幅锦绣画卷。
采写: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朱蓓宁
封面图:南通报业全媒体记者 许丛军
海报图:通讯员 李梦竹
制图:苏敏
编辑:房亚楼
来源: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