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确诊之前,儿子整夜整夜地失眠,半夜突然大哭大叫,4次轻生未遂,光进急救室就进了3次。
我儿子才13岁,就得了中度抑郁。
确诊之前,儿子整夜整夜地失眠,半夜突然大哭大叫,4次轻生未遂,光进急救室就进了3次。
最惊险的一次,他竟然把刀架在弟弟脖子上,意图了结弟弟的性命。
我以为他是网上说的天生坏种的孩子,可哪能想到他是抑郁呢?
我看着医生在诊断书上写的“加强监护,防止自杀”8个小字,腿软得站不住。
轻轻的一张纸,把我们好好的一个家给压垮了。
01
儿子竟然把刀架在了弟弟脖子上
人人都说,做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儿子上初中之前,我还觉得这句话是危言耸听。
因为儿子一直是街坊四邻口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
尤其是我生了二胎之后,他就变得特别乖巧听话,有了什么好吃的,自己不吃,都留给我和老二吃。
每次我们一家四口出去玩,大儿子像个小大人似的。
老二哭了,他就抱着老二逗他笑;
老二困了,他就有模有样地摇着婴儿车哄老二睡觉。
街坊四邻每次看见大儿子照顾小儿子的场景,都会一边点头一边一脸羡慕的问我:
“这孩子你咋教的?怎么这么乖?”
这时,我就把自己的育儿诀窍分享出来:
“他现在啥都不懂,吓一吓他就听话了。
我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是敢欺负弟弟,我就不要你了」「你要是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这话说的一多,他就知道害怕了,瞧现在多听话!”
别的二胎家庭,老大会各种不待见老二,甚至有的孩子还会阻止父母备孕。但我们家却是一片祥和。
“你家大儿子真是来报恩的”
邻居们都这么评价。
孩子写的遗书
但就是这么一个乖巧听话的孩子,上了初中后,就像变了个人。
学起习来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有机会就抱着手机看;
不肯上学,厌学严重,放学回家后不写作业,放下书包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玩电脑;
一到周末就摆烂,天天打游戏,断掉网线他就拿刀和我们拼命,吵没有用,讲道理听不进去。
前一天晚上问他去不去上学,他说去,第二天一早又反悔,躺在地板上撒泼打滚。
最可怕的是,一向脾气好的儿子突然变得暴躁、易怒,经常为一件小事发脾气。
那天,我带着小儿子去打疫苗,打完回到家没过多久,突然就听到小儿子在房间里大哭。
我赶忙冲过去,眼前的一幕把我吓呆了。
儿子竟然把六岁的弟弟按在书桌上,美工刀架在了他脖子上。
我大喊:
“你把刀放下!”
儿子却像疯了似的咆哮:
“你们就只疼他不疼我!我今天发烧烧到40度,你却说先给弟弟打完疫苗再带我去医院!
我到底是不是你们亲生的?只有他在这个家里消失,你们就能只爱我一个了!”
我开始说软话放松儿子警惕,小心翼翼地往他那边挪:
“儿子对不起,妈妈现在带你去医院好不好?”
这时候我老公冲进来,一把夺过儿子手里的武器,把小儿子抱进怀里,冲大儿子大喊:
“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你竟然敢伤害弟弟!你还有没有良心?”
老公话音刚落,儿子突然站起来,直愣愣地就往阳台走。
我看架势不对,连忙追了出去,儿子竟然开开窗户,一只腿迈了出去……
我扑上去死死拽住他校服袖子,半个身子都探出了窗外。
他爸这才反应过来,冲过来和我一起把人拽回屋里。
人被救回来后,儿子浑身发抖,嘴里还在喊:
“反正你们都不要我了!”
我没想到,这件事竟然是噩梦的开端。
从那以后,家里像埋着地雷。
我把所有刀具都锁进了厨房吊柜,阳台窗户也加了护栏,寸步不离地守在小儿子身边。
我也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什么都顺着大儿子,尽量不逆着他的心意来,就怕他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
可是我越顺着他,他却越来越过分。
从一开始的一周请一天假,到后来上两天休一天,连续请了两个月假后,到11月份,他干脆不上学去了。
每天就蜷在沙发上刷短视频,拿回家来的书包都没挪过位置。
黑白颠倒,每天都是上午10点左右才睡觉,晚上7、8点起床,通宵玩手机,手机玩发烫了再玩电脑。
不出门,也不运动,不刷牙,也不洗澡(一二周洗一次),甚至吃饭还要我喂。
刚开始他提出喂饭这个要求的时候,我一口拒绝。
谁料想,他竟然从枕头底下摸出一把小刀,当着我的面,划破了手指。
从那以后,我不敢再违背他的意思了,他让我干啥我就干啥。
在他面前,我卑微到了泥土里,能给的全都给他了,可他还是不肯放过我,让我们家一次次地陷入痛苦。
不管我再怎么藏,儿子总能找到方法伤害自己,圆规、打火机、针线……全都成了他伤害自己的武器。
短短半年,光抢救室就进了3次。
直到有一次儿子伤势过重住进了医院,医生悄悄把我们叫到走廊,说儿子这个情况得看心理科。
儿子在心理科检查完后,我攥着检查结果坐在花坛边直发愣。
“中度抑郁”“加强监护,防止自杀”这短短几个字真刺眼啊,刺得我眼泪止不住地流。
02
儿子抑郁、不和我们亲近,
原因竟是“弃猫效应”
儿子生病后,我试过所有热门家庭教育博主的推荐方案。
儿子对游戏感兴趣,我也试着和他一起玩,找找共同话题,可儿子把我的平板砸碎;
每天给儿子三个拥抱,儿子却用拳头使劲捶我手;
变着法地给儿子做他最爱吃的饭菜,他丝毫不领情,掀翻餐桌大吼:“现在才装慈母?晚了!”
我心如死灰。
最后还是医生提醒我: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些方法别人用起来有用,但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家庭。”
直到我认识了心理咨询师韦荣梅后,我才弄清楚儿子抑郁的原因。
韦老师告诉我: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弃猫效应”。
那些曾经被丢弃过的猫咪,在被捡回来后,会表现得特别乖,不抓沙发、不挑食,甚至会在主人回家时主动示好。
因为它担心自己会再次被丢弃。
这一点放在孩子身上也同样适用。
当我们用「不要你了」「不管你了」让孩子听话时,孩子听到的是:
【如果我不这样做,我就会被抛弃。】
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这样的威胁是无比沉重的。
当孩子反复经历情感忽视、威胁式教育时,他就像那只被丢弃的猫,开始用乖巧、听话来重新获得父母的宠爱。
韦老师的话,让我想起儿子第一次被“丢弃”的情形。
那时他刚上小学,我生下二胎,全家的重心都转移到小儿子身上。
有天晚上小儿子突发高烧,老公在外出差,我抱着他要出门时,六岁的大儿子光着脚追到门口:
“妈妈,我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害怕,能不能带上我?”
我掰开他攥着我衣角的小手,说:
“弟弟病得厉害,我得照顾他顾不上你,我马上就回来。”
防盗门关上的瞬间,透过门缝看见他蹲在地上哭,那时我以为孩子忘性大,过几天就没事了。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那个被我留在黑暗里的六岁小孩,其实一直都没从那个晚上走出来。
从那以后,他开始学着给弟弟冲奶粉,主动收拾自己打翻的水杯,就连生病发烧都忍着不说。
这些我以为的“懂事”,原来都是孩子在战战兢兢地讨好。
韦老师说:
“就像长期节食的人会暴饮暴食,压抑太久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会用极端方式索要补偿。
他的极端行为其实是在向父母呼喊「快看看我」「求求你们像爱弟弟一样爱爱我」。”
03
孩子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被看见
“这些年,我亏欠他太多。”
听完韦老师的分析,我哭得泣不成声。
韦老师递给我一盒纸巾,等我哭够了才开口:
“孩子现在最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被看见。”
她分3步对我家进行调整:
第一步:修复依恋关系 把过去的委屈摊开来晒
韦老师抽出一张A4纸,给我画了一张图,一边画一边给我解释:
“心理学研究发现,亲子依恋就像房子的地基,如果孩子小时候受到忽视,就像地基裂了缝。
但现在孩子的依恋关系已经形成,人格也快定型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修复依恋关系。”
那天晚上,我照着老师教的方法,推开儿子房门。
他正蜷在床角打游戏,屏幕蓝光映着瘦削的下巴。
我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
“妈妈想跟你说说弟弟出生那年的事。”
他手指僵在屏幕上。
我深吸一口气:
“记得你六岁那晚,弟弟发烧我抱着他去医院,你光着脚追到门口......”
话没说完,儿子突然把手机砸向墙壁,把脸埋进膝盖,肩膀开始发抖:
“现在装什么好人!”
我学着韦老师教的【情绪命名法】:
“你现在耳朵发烫,胸口堵得慌对不对?”
他猛地扯下耳机,眼圈通红:
“你又想骗我去住院!”
我轻轻摸他扎手的短发:
“那天半夜回来,看见你抱着小熊睡在玄关,手里还抓着我的拖鞋。”
“这些年你给弟弟冲奶粉、收拾玩具,不是懂事,是害怕对不对?怕我们再把你丢下?”
儿子突然抓起枕头砸过来: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
我没躲,任枕头一下下地落在肩头。
等他冷静下来,我一把抱住他:“所以妈妈想跟你说,妈妈错了,真的错了。”
我感觉到他肩膀慢慢放松下来。
第二步:每天说一句“看见你”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孩子需要像照镜子一样被看见。”
韦老师递给我一个记事本:
“您每天找三个瞬间,写下并记下来你看见的他。”
第二天晚饭时,我试着说:
“今天你教弟弟搭乐高,妈妈看见你手背结痂了。”
儿子立刻把手缩进袖子里,老公这时也趁热打铁紧接着说:
“你主动给金鱼换水,爸爸看见你在照顾生命。”
儿子把脸埋进碗里,小声嘟囔:“假惺惺。”
夜里我经过他房门,听见里面传来压抑的抽泣。
韦老师提醒过我:“当孩子展现脆弱,说明他开始相信爸爸妈妈。”
第三步:把孩子“养回来”
上周末儿子突然高烧40度,我背起他就要去医院。
他烧得迷迷糊糊还在挣扎:“弟弟...弟弟怎么办…”
这次我学聪明了:
“小宝去张阿姨家睡了,妈妈今天只陪你。”
急诊室挂水时,他滚烫的脑袋忽然靠在我肩上:
“妈,六岁那年,我也这样烧过。”
我浑身一震,终于听懂这句迟来七年的控诉。
那次小儿子流感发烧去医院,我把大儿子独自留在家时,却不知道他也得了流感。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怀里的少年瘦得硌人。我哼起他小时候常听的《外婆桥》,我的肩头渐渐被泪水浸透。
前天整理工具箱,我发现被我藏的那堆武器不见了。
我害怕被儿子找到拿走,刚想进他房间找他问,就看见他门上他新贴的便利贴:
“妈,我把那些东西给扔了,你放心,我以后不会再伤害自己了。”
正月十六清晨,我在厨房熬小米粥时,听见客厅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
我到外面去看,却看见大儿子正在玄关穿校服。
“要鲜肉包还是豆沙包?”
我尽量保持语气平静。
天知道我看见他主动去上学,心里有多高兴,但是我牢记韦老师的叮嘱:
“如果孩子去上学,一定要保持平常心,别给孩子带去压力。别让孩子觉得【只有去上学,父母才高兴】。”
他蹲下来给弟弟系鞋带:“都行。”声音闷在口罩里,耳朵却红透了。
孩子主动去上学
我送他去学校,看着儿子单薄的背影,我心里止不住地心疼。
突然,那个已经走进闸机的少年又折回来,隔着栏杆往弟弟手里塞了颗牛奶糖。
“哥哥给的!”小儿子举着糖纸高兴得扭成麻花。
我捏着皱巴巴的糖纸,想起咨询师的话:
“当孩子重新学会爱人,说明他在长出新的血肉。”
早自习下课时,班主任发来视频。
镜头里他正在领读课文,左手无意识地抠着课本边角。
我把视频发给咨询师,她回复我说:“焦虑时的小动作代替了自伤,是好转的标志。”
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成为孩子最安心的退路——
而不是让孩子变成被抛弃的小猫,觉得自己随时要失去你。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