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的眼中,增程式电动汽车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核心力量之一。近日,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杨裕生再次表达了对增程式技术的坚定信念,并追溯至2017年,那时他便开始倡导这一技术的发展,主要着眼于当时电池技术的局限性。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的眼中,增程式电动汽车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未来汽车行业的核心力量之一。近日,在接受封面新闻专访时,杨裕生再次表达了对增程式技术的坚定信念,并追溯至2017年,那时他便开始倡导这一技术的发展,主要着眼于当时电池技术的局限性。
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以其独特的“电池+增程器”并联架构,完美融合了纯电驱动与燃油发电的优势。杨裕生指出,其核心设计理念——“城市用电、长途发电”,不仅解决了纯电动汽车的续航焦虑,还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短途行驶时,车辆依靠电池供电;长途行驶时,内燃机启动发电,为电池补能。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用户中,超过65%的行驶里程为纯电模式,用电时长占比接近90%,这充分证明了增程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与便捷。同时,从环保角度来看,增程式电动车的碳排放较传统燃油车降低了50%以上,若采用甲醇、乙醇等绿色燃料,减排效果更为显著。
近年来,增程式技术正逐渐从高端市场走向大众消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增程式电动车销量达到118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25万元以上中高端车型占比超过60%。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增程式电动车的价格也从早期的20万元以上降至10万-15万元区间,未来有望进一步突破10万元门槛,覆盖更多消费群体。
理想汽车无疑是增程式技术热潮中的佼佼者。理想汽车整车电动高级副总裁刘立国回忆道,2020年他在某电动汽车论坛上提出“增程是未来的主力”时,质疑声远大于掌声。然而,理想汽车不仅成功实现了盈利,还引领了一股增程热潮。问界增程车型销量占比高达90%,充分证明了市场对这一技术的认可。
如今,增程式技术已成为车企竞相追逐的赛道。小鹏、小米、吉利等新势力与传统车企纷纷加码增程式车型的研发与推出。2025年,计划上市的增程式车型超过10款,涵盖轿车、SUV及高端车型,价格区间横跨15万-100万元。大众、现代等国际巨头也宣布入局,推动增程式技术的迭代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杨裕生将增程式技术的发展划分为三代:第一代以宝马i3为代表,简单加装发电机;第二代通过电池与发动机并联,实现排量与电池量的双降;第三代则采用发电直驱模式,如日产e-POWER,百公里油耗低至2.7升。宁德时代最新发布的增程式混动电池,纯电续航突破400公里,超越多数纯电车型,标志着“大电池+油箱”已成为主流方案。
尽管新能源汽车补贴逐步退坡,但增程式技术仍享受购置税减免、车牌倾斜等政策支持。杨裕生指出,2025年纯电动车新车平均电耗目标为12度/百公里,而增程式因电池用量少、车身轻量化,更易达成这一标准。其“不依赖充电桩”的特性,尤其适合充电设施不足的农村及极寒地区,与乡村振兴、双碳目标高度契合。
展望未来,电池技术的进步将进一步提升增程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效率,但电池安全仍是基础。杨裕生强调,必须将安全放在第一位,不可以片面追求高比能量。他对当前电池技术提出三点建议:发展高倍率电容电池,适配增程式能量回收需求;安全性优先,磷酸铁锂电池比能量需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理性看待全固态电池,避免因过度投入而挤压其他技术研发资源。
杨裕生还提出了“VG2G”(车辆发电至电网)概念,当可再生能源发电不足时,大量增程式车可通过绿色燃料发电补足电力缺口,成为移动储能单元。氢内燃机作为燃料电池的替代方案,因成本低、易维护,有望在特定区域率先落地。
来源:ITBear科技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