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4年8月底,一场以“助学圆梦”为主题的捐助仪式正在云南大理州漾濞一中举行。此类助学助教活动本来并不鲜见,引人注目的是主办方的负责人、观礼嘉宾中不乏亲历毛主席晚年生活的人士,曾担任主席图书管理员的徐中远、机要秘书张玉凤夫妇都到了活动现场参与见证。这也是他们
2014年8月底,一场以“助学圆梦”为主题的捐助仪式正在云南大理州漾濞一中举行。此类助学助教活动本来并不鲜见,引人注目的是主办方的负责人、观礼嘉宾中不乏亲历毛主席晚年生活的人士,曾担任主席图书管理员的徐中远、机要秘书张玉凤夫妇都到了活动现场参与见证。这也是他们一贯低调生活中为数不多出现在公众视野的时刻。
张玉凤的一家人
由于曾经亲历毛主席的晚年时光,又担任“机要秘书”这样引人瞩目的职务,张玉凤这个名字一直都牵动着许多人的好奇心。
一些回忆材料显示,张玉凤为人细心又有原则,接受任务不久后便胜任了秘书这个职位;尤其是到了后来主席的身体不好、精力不足,许多传话之类的工作都指定由她来负责。
曾在新华社担任高级记者的段文华回忆,张玉凤其人十分低调,对名对利都没有什么企图,甚至连私人交际网络也并不热闹。毛主席逝世之后许多年来,她从不与人谈及那段时期中所见所闻的人、事、物,更不愿意接受来自媒体的访问邀请,多年来都过着一种深居简出的生活。
就连段文华自己,也是因为此前于公于私与张玉凤有了些交集,再加上自己为人也沉稳低调,才多年保持了与张一家人的联系,得以知晓一些她的近况和信息。
九十年代,段文华曾经在某杂志上发表过一篇关于张玉凤的文章,这也许就是大众了解张玉凤其人最为准确详细的资料了。
她的丈夫名叫刘爱民,身高一米八以上,长得堂堂正正很有气概。张玉凤自己出生于黑龙江牡丹江,曾在牡丹江铁路局担任服务员和广播员,后被调职进入铁道部专运处。大概正因为同在一个单位这层原因,张玉凤与刘爱民逐渐熟识起来,并最终走到一起组建了家庭。
刘爱民在铁道部工作期间曾经担任处长职务,平日工作生活的风格和妻子一样十分低调。由于多年的工作繁忙,他们的两个女儿并没有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陪伴,但她们一路勤学、留学美国又成家生子,各自都拥有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从家庭生活的角度来看,张玉凤和她的家人各方面不可谓不圆满。
谈及家庭,张玉凤总是首先提到她的婆婆,感谢婆婆为了支持她的工作、也为了整个家庭的幸福付出了很多。原来,当两个孩子出生后,正值张玉凤工作繁忙的阶段,没有足够时间来照顾孩子。是老太太伸手把照顾孩子的事接了下来,两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奶奶和爸爸付出最多。张玉凤对婆婆既感激又孝敬,对丈夫的付出也铭记在心,她家的家庭关系互敬互爱,十分和睦。
他们的女儿也同样完全承袭了父母的为人之道,段文华那篇采访中仅仅提及了她们的姓名,她们也认为太过张扬,于是拜托段文华将这部分删掉了。
走到哪里都引人好奇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张玉凤就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曾经见证亲历了许多重大内外决策的诞生,甚至一些外人无从得知的毛主席晚年工作生活细节,也仍然留在她的回忆中。
正是因为有这一层原因,尽管她和她的家人都一贯低调朴实、不事张扬,但每每她出现在什么活动的现场,总是很容易成为其他人重点关注的对象。
段文华回忆过1993年冬天发生的一件小事,由于一直都保持联系,他曾经为张玉凤一家拍摄过不少照片,照片都保留在段文华手中。这一年,由于张玉凤的女儿动身前往美国留学,想要洗出两张全家合照带在身边,她便拜托段帮忙冲印照片,并说好自己到编辑部来取。
等到了约定好取照片的那天,恰好段文华有事在总编办公室开会,张玉凤先在段的办公室等候。就这么短短的一段时间,编辑部的好几个人听到她来了的消息,忍不住找个借口都要跑到段文华的办公室去张望一下,就是为了看看这位神秘的“主席秘书”,试试能不能和她搭上几句话。
在漾濞举办的那场助学捐助仪式,同样也与毛主席有一些不大不小的关联——捐助方江苏中远基金会的理事长徐中远,此前曾为晚年的毛主席担任过图书管理员。他从退休之后,一边撰写毛主席晚年读书的记述文章,一边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公益事业上。他不但把所得稿费全都捐给了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发动自己多年的人脉一起帮忙,提高所捐助“圆梦班”的社会影响力,以期能够帮助到更多面临上学困难的孩子们。
捐助方是多年老同事主导,事情又是关系到贫困学生上学的大事,张玉凤夫妇这才欣然同意前往。若非如此,各种媒体和公共场合大概是很难看到他们露面的。
成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
1944年底,张玉凤出生在黑龙江牡丹江的一个困难家庭,从小就深深体味到生活的压力。由于家中情况不乐观,她只读完了小学六年级就不得不离开学校,考虑找点事做来养家糊口。生活的摔打磨练了她强硬又坚韧的脾气,不管什么样的机会,她总是要努力去争取一下、试一下。
因为这样的性格,当她看到当地铁路局招工、大胆报名去迎考,没想到一考就考上了,从此在牡丹江铁路局的客运线上当了一名乘务员。说是乘务员,但从餐车服务员到整列火车的广播员,许多岗位她都干过,工作经验也很快地成长起来。
因为性格机灵又勤劳能干,六十年代初铁道部需要组建专运处到各局各段选人,刚刚16岁的她便幸运地中选了。专运处是针对中央首长专列设立的部门,张玉凤先是在首长专列上当工作人员,后来又被调到毛主席专列去当服务员,并于七十年代初被调动到毛主席身边工作。
早在刚进入铁道系统不久,她跟着火车跑线路的时候第一次看到共和国首都北京、看到光辉灿烂的天安门,就萌生了强烈的向往和期待:希望能在北京工作,离共和国的中心再近一些。不过在那个时候,这种想法只是年轻人心目中一种模糊的期待,谁能想到不久后就成为了现实?
后来,因一直担任毛主席秘书的徐业夫病故,经中央批准,张玉凤在毛主席身边的职务被确定为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
她做事一贯细心又负责,但同时脾气又耿直倔强。毛主席很欣赏她的工作风格,许多事情都选择让她去传话。不过,两人之间也难免会有不够合拍的时候,张玉凤年纪不大性子却很硬,真要是犯起倔来,连毛主席都拿她没有办法。
曾经有一次因为工作中的琐事,毛主席颇为生气,对着张玉凤喊了一句“你走!你马上给我走!”。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毛主席地位既高,当时又已经是一位年纪不轻的老人,其他人包容忍让也是很正常的事。但张玉凤有着直率又倔强的性子,并不肯忍气吞声,她既不辩白更不回嘴,而是真的按照毛主席的说法直直地走出门去,就此不回自己的工作岗位了!
面对这样一个性子又直又倔气的年轻人,毛主席也拿不出什么办法压服她,只好将这事丢开不管。后来过了几天,等主席的气完全消了,其他工作人员又抓住了机会委婉解劝,张玉凤才重新又回到工作岗位上去。
1976年毛主席离开人世之后一段时间,张玉凤离开中南海,先后在历史档案馆和“老单位”铁道部工作,直到2004年退休。从此以后,她的时间就几乎完全和家人消磨在一起。
最后一个除夕夜的回忆
能够从一名普通乘务员起步,被选中成为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并相处多年,这是个令周围许多人无比羡慕的事情。张玉凤自己也觉得“太幸运了”,能够在毛主席身边工作那么多年,那段日子“就像做梦一样”,在她自己心目中,她将那段时间视为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一段回忆。
由于极为特殊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张玉凤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发生在毛主席晚年的许多经历和故事,其中不乏对历史、政治发挥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但她深知自己责任重大,有义务对党、国家以及主席本人负责,因此无论是在主席身边工作期间,还是更换了新的工作单位,甚至退休后享受家居生活,张玉凤始终秉持着谨慎不轻易发表言论的风格,她一直都守口如瓶,尤其是与主席直接相关的事更是从不公开谈论。
唯有毛主席晚年度过最后一个春节的情景,她曾经在采访中提及一些,因为她觉得,这才是毛主席在公共媒体以外的真实一面——尽管全中国人民不断发出殷切的祝愿和颂扬,实际上当时的毛主席,已经是一位年龄不轻且疾病缠身的老人了。
自七十年代初开始,他身上的气管炎、肺炎便日益严重,咳嗽厉害的时候甚至晚上都无法平躺。再加上白内障导致视力受损,走路不便、更无法自己看文件,吃饭也需要工作人员一勺一勺地喂……
但在当时,这些都是“国家最高机密”,大部分人并不知情。实际上,毛主席也是个活生生的“人”而并不是神,他同样也不得不面对疾病困扰,也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
到了1976年的春节除夕夜,由于毛主席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张玉凤和其他工作人员都早已放弃了回家团年的想法,整日整夜陪在他身边,巨细无遗地为他处理生活起居、用药读报等一切琐事。
在她的回忆中,那个除夕夜毛主席身边没有客人、也没有家人,只有工作人员朝夕陪伴。入夜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鞭炮声,毛主席用低哑的声音示意工作人员“放几挂鞭炮吧”,并说这些年轻人也该有点过节的样子。
这一幕,就此成了张玉凤关于主席晚年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
参考资料:
《中国领导人身旁十大著名女秘书》;中国网;2016-08-12
《张玉凤现身云南捐资助学》;2014年09月02日;东南快报
《张玉凤:退休后的平安生活》;段文华 《人民文摘》(2009年第8期)
来源:孔甲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