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李宗仁和白崇禧所率领的桂军当中,张淦和李本一都是属于他们的嫡系将领,两人历经抗战的大部分战役。在抗战结束后,张淦和李本一两人都被俘。
在李宗仁和白崇禧所率领的桂军当中,张淦和李本一都是属于他们的嫡系将领,两人历经抗战的大部分战役。在抗战结束后,张淦和李本一两人都被俘。
然而同为桂系将领,张淦被俘后获得了优待而李本一却被直接枪毙了,两人的结局为何会如此迥异?看看他们在抗战期间和抗战结束后的表现就知道原因了!
张淦字洁斋,1897年呱呱坠地于桂林。
青年时代,他步入广西陆军速成学堂,与日后叱咤风云的李宗仁、白崇禧同窗砥砺。
北伐风起云涌之际,这位身材挺拔的年轻军官在新桂系队伍中迅速冒尖,从一名基层排长一路拼杀至营长要职。
待到1930年,战硝烟弥漫,张淦凭借其战术运用与手段凝聚军心,逐步跻身桂系核心将领圈层。
抗日烽火全面燃起,张淦的戎马生涯开始了。
1938年武汉保卫战中,他率领桂系第7军盘踞大别山区,奋力阻断日军南侵路线,有效延缓了敌军推进节奏。
次年随枣会战爆发,他指挥部队在黄梅、广济一带连番挫败日军攻势,战功突出,由此晋升为第2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7军军长,荣获中将军衔,成为白崇禧的爱将。
桂军将士以其悍不畏死闻名战场,日军曾戏称他们为"山猴子"。
而张淦的种种行径:行军必携罗盘、驻扎必察周围的地势:
却在部队中形成了一种罗盘为引导的作战风格,连桂系的白崇禧也默许这些行为是"鼓舞军心的上策"。
在国民党军界中,张淦的比较痴迷对罗盘的研究。
他的罗盘形影不离,每遇战事必定卜卦问吉凶,甚至荒唐的将罗盘融入军事部署之中。
1940年镇守桂林时,他对漓江中的鹭鸶洲一见倾心,依据"南北长河又宽平,东岭西岗三两层"的诀窍锁定吉地,强行将其更名为"伏龙洲",并计划在此兴建府邸以"镇守王气"。尽管专家指出沙洲地质松软不适宜建筑,他依然坚持工程推进,甚至因忧虑"紫金山尖角冲煞"而反复修改设计方案,最终因战局紧张不了了之。
这种作风在战场上成为一把双刃剑。
1944年豫湘桂战役硝烟弥漫之际,张淦因卜得"凶卦"而拒不执行上级的进攻指令,险些错失战机;然而在1947年对山东解放区的军事行动中,他又借"吉兆"之名振奋军心发动突袭,一度撕裂防线。白崇禧曾如此评价他:"张洁斋虽痴迷鬼神之说,然用兵果决狠辣,确为桂系中流砥柱。"
内战硝烟再起,张淦出任国民党第三兵团最高长官,统帅桂系精锐第7军、第48军,总兵力约七万之众。这支被誉为"钢军"的劲旅,
直至1949年衡宝战役前夕仍是华中战场上的中坚力量。然而,随着东野大军南下,桂系军阀的末日悲歌已然奏响。1949年10月衡宝战役中,第三兵团遭受重创,张淦率领残部退守广西故土,妄图依托熟悉地形负隅顽抗。
同年11月,东野精锐展开广西战役合围。张淦将指挥中枢设在博白县图书馆,表面上高喊"共军闻声丧胆",暗地里却筹划从合浦渡海逃亡。为了稳定军心,他故伎重演:先指使士兵假扮"俘虏"在街头示众,又亲赴城隍庙求签获得上上吉兆,甚至在指挥部架设高音喇叭日夜循环播放所谓"捷报"。
11月30日深夜,43军382团化装突袭,用火箭筒轰开图书馆大门。混战中,张淦匆忙躲入床底,却因皮鞋尖露出被当场擒获。讽刺的是,就在被俘前片刻,他刚卜得"援军将至"的吉卦,而所谓的"援军"竟是突击分队。
被俘后,张淦与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一同被押解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据军统少将沈醉回忆录所述,即使在囚禁期间,这位桂系老将依然不离罗盘,因此被人戏称为"罗盘将军"。
然而,若将张淦与他的同僚李本一相比,前者的结局竟显得"幸运"许多。
李本一,这位曾执掌桂系王牌第七军的军长,白崇禧精心培养的心腹战将,在被俘后却被判处枪决。
同为桂系将领,他与张淦的命运为何天壤之别?细看李本一的生平轨迹,便能窥见答案。
李本一
1902年,李本一降生于广西容县一个贫困农家。
17岁前,他辗转于茶楼当杂工、码头做苦力,直到军阀混战的1920年,才抓住时机投身桂军。
这个身材矮小却目光如电的农家子弟,很快在战场上展露出一定的天赋:
1925年粤桂战争硝烟弥漫之际,他单枪匹马冲入敌阵夺取军旗的举动,令观战的白崇禧当场赞叹:"此子当为虎贲良将!"
真正使李本一名声大噪的,是1937年淞沪会战中那场惊心动魄的嘉兴阻击战。
当时桂军主力在虹口战区苦战月余伤亡惨重,李本一率领部队作为最后抵达前线的预备力量,奉命掩护全军撤退,面对日军狂风骤雨般的猛攻,这支不足两千人的小部队依托残破工事连续血战四个昼夜,全团仅剩三百余人时仍岿然坚守阵地。
当撤退命令终于下达,李本一竟率领残部横渡滔滔富春江成功突围,此役后他的右手三指残缺不全,却赢得了"死打烂打"的威名,成为桂军当中的一员骁将。
1938年武汉战役落幕后,李本一率部进入山区开启了长达六年的抗战岁月。
桂军特有的山地战优势在此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他们分散渗透于莽莽林海,运用土地雷、竹签阵等简易武器与日军周旋,甚至创下单月击毙日军超千人的战绩。
然而,这段战绩的背后,却暗藏着李本一性格中不可忽视的致命弱点。
以筹措军需为由,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放任部队"就地取粮",实则纵容手下劫掠无辜百姓。
1940年,李本一麾下的部队打着"清剿"的旗号,肆意洗劫村庄,导致三百多名手无寸铁的平民惨遭杀害,这一暴行在日后的审判过程中,是李本一被枪毙的证据之一。
1945年8月随着日军宣布投降,李本一上演了一出轰动的"假钦差"闹剧。
他竟伪造南京正式命令,带领亲信卫队率先闯入南京城,以接受伪政权"进贡"为名疯狂敛财,短短十天时间便聚敛了折合黄金一万余两的巨额财富。
当真正奉命受降的冷欣将军抵达现场时,这位胆大包天的"李将军"早已携带4亿伪币人间蒸发,这桩丑闻随后成为南京国民党政权讳莫如深的隐秘话题。
随后,在白崇禧的保荐下,复出的李本一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1947年孟良崮战役中,他蓄意拖延驰援整编74师的行动,间接造成74师全军覆没。
随后,重新组建第七军后,他的部队在皖北地区实施了触目惊心的"三光扫荡"政策,仅仅1948年3月到6月短短四个月时间,就制造了47起触目惊心的屠村惨案。
根据皖北行署的详细统计数据,直接死于他手下的无辜百姓高达2.3万人之多,这更是成为李本一在被俘后公审过程当中的关键证据之一。
1949年的衡宝战役宛如钢七军的终章,面对东野部队排山倒海般的猛烈攻势,李本一故伎重演,部署了"青树坪伏击战",初期虽然取得些许优势,但随即便陷入重重包围圈。
随后,白崇禧下达"弃车保帅"的严厉命令,而李本一却选择抛弃自己的部下,化装成庄户人家潜逃,最终在广西平南县被当地机警的民兵识破真实身份。
1951年的公开审判揭开了更多细节:
根据缴获的军事档案记载,李本一为了震慑游击区民众,曾下令将200多名嫌疑者集体绑石沉江。
这些触目惊心的罪行最终让他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名单中被特别标注,然后被枪毙。
这样的判处,就连同样被关押在功德林内的国民党军特务头子沈醉也不曾有。
我们不妨看看沈醉在功德林的表现。
沈醉初次踏入功德林大门时,仍保持着军统特务训练多年养成的高度警惕性。
每天清晨五点钟准时起床、一丝不苟整理被褥的习惯,以及与同监室的杜聿明将军刻意保持安全距离的微妙举动,都清晰地反映出这位特工头子根深蒂固的职业戒备心理。
然而,管理所内定期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逐渐软化了这种坚硬如铁的防备状态。
在1957年3月的一次思想汇报中,这位曾亲自参与策划暗杀行动的军统要员,首次用"封建残余势力"来形容国民党军队,这种思想上的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功德林东侧那片不起眼的三亩菜地,成为检验思想改造成效的重要试金石。
据管理员的回忆,沈醉在1958年春季主动请缨负责菜地施肥工作时,竟将稀释粪水的比例精确计算到1:8这种近乎苛刻的程度。
这种近乎偏执的一丝不苟,既是军统特工职业本能的延续,又悄然透露出他通过劳动实践重塑自我的迫切渴望。
沈醉,剧照
1960年11月,第二批特赦名单公布那天,在场见证者不约而同注意到一个微妙细节:
当"沈醉"二字从主持人口中念出时,这位曾经的特务头子手指微微颤抖,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站姿。
沈醉因为改造期间表现良好最终获得特赦,与李本一被执枪决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这足以说明李本一罪行之深重,罄竹难书!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