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0岁出头的李老师,20多岁体检就发现了高血压。据他自己说,就是到医院体检、看病时测血压高,放松下来,私底下测血压都是正常的,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可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诊断名词呢!
70岁出头的李老师,20多岁体检就发现了高血压。据他自己说,就是到医院体检、看病时测血压高,放松下来,私底下测血压都是正常的,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可那时候还没有这个诊断名词呢!
几十年过去了,李老师不大去看医生,平时也不监测血压。
最近半年,李老师的家人发现明显不对了!
李老师去做眼睛白内障手术,测血压飙升到了170~180/100mmHg,最高到了200/110mmHg。当时是吃了降压药、血压降下来后做的手术,可自己在家测血压也是150~170mmHg/90~100mmHg。家人挺着急,这么高的血压多危险啊!可李老师不在意,坚持说自己就是白大衣性高血压,不愿意看医生,更不谈吃药了。
我建议李老师先做个动态血压监测,确定一下血压情况,并劝说李老师,总是这么高的血压,脑动脉受损会形成微动脉瘤,一旦血压高了就会破裂出血,那就危险了!就算没致命,要是落个半身不遂、偏瘫失语的,您肯定接受不了的。
李老师去做了动态血压监测,结果24小时平均血压159/96mmHg,正常是130/80mmHg以下;日间、夜间的都升高;晨峰血压43.8mmHg,也是升高;高血压负荷,就是测出来高血压所占的比例,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都达到了97.3%,妥妥的高血压。而且夜间血压下降率,就是夜间血压比白天血压下降的比例,收缩压是5%,舒张压8%,都低于10%的正常值,说明血压的昼夜节律也不正常了,从正常的“勺型”变成了不正常的“非勺型”。这种情况,一是提示动脉硬化、靶器官损害严重,二是要排除一下夜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对了,李老师体检查血常规里的血红蛋白也高,也提示可能存在夜间缺氧。因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可以造成血氧降低,低氧就会刺激红细胞增生,血红蛋白升高。
高血压确定,李老师吃上了降压药,准备去做睡眠呼吸监测;筛查排除了糖尿病,还准备去检查其他靶器官损害等。
李老师的“白大衣性高血压”,怎么就成了持续性的高血压?
其实,李老师当初是不是白大衣性高血压都是一笔糊涂账。因为白大衣性高血压也是有诊断标准的,诊室血压要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家庭自测血压或者动态血压监测、或者两者都要正常(体检测血压高,回家测量正常,就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吗?)。李老师既没有认真监测、也没做动态血压,怎么就能说是白大衣性高血压?
而且就算当初是白大衣性高血压,后来也是大概率的会转变为持续性高血压的。
因为有人以家庭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对新发高血压患者随访10年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比正常血压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不同的研究发现,白大衣性高血压中有42.6%、72%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临床流行病学观察发现, 在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 曾经出现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患者占12%~50%, 半数以上的白大衣性高血压会发展成为持续性高血压。
这是因为,之所以会发生白大衣性高血压,和交感神经的过度活跃有关。情绪紧张焦虑、应激反应等都可能是发生白大衣性高血压的机制。这些患者多存在着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与紊乱, 存在着血浆肾素、醛固酮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增高等异常表现。白大衣性高血压还和血脂异常、糖代谢紊乱、超重等关系密切。这样,经常的紧张、应激会导致血压异常升高,还有多种会导致血压升高、动脉硬化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增高,再加上血脂、血糖异常、肥胖等危险因素的加持,发展为持续性高血压就不奇怪了。中医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得病也是这样,身体里是存在易患因素的。
还有,增龄呢!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老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就会增加。我们国家的调查,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要在50%以上,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还会增加。像李老师,都70岁出头了,何况还有“白大衣性高血压” 这个基础呢!
所以,就算是年轻时是“白大衣性高血压”,也要注意监测血压,以及时发现持续性高血压,早期降压治疗,老年人更是要注意监测。因为即使是老年高血压,也可以从降压治疗中获益。
来源:心血管内科侯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