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开始,两国较量已经持续了八年。2025年4月,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将这场长期贸易对抗推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美方试图通过经济切割限制中国发展,但中国既没有退缩,也没有被情绪左右,而是以务实态度在压力中寻找出路。
自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开始,两国较量已经持续了八年。2025年4月,美国单方面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将这场长期贸易对抗推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美方试图通过经济切割限制中国发展,但中国既没有退缩,也没有被情绪左右,而是以务实态度在压力中寻找出路。
这场争端早已超出普通贸易纠纷的范畴。从切断供应链到重点领域封锁,美国不同政府轮番使用加税、技术限制、产业转移等手段,背后反映的是对中国产业升级势头的担忧。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5G通信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改变西方主导的产业格局。但美方显然错估了中国经济的适应能力,广州珠宝商在关税压力下调整利润分配时,浙江服装企业已经转向开拓东南亚市场;当海外舆论质疑"中国制造"时,搭载国产芯片的华为手机已重回国内销量榜首。
贸易战的影响渗透到普通人生活中。长三角的工厂主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升竞争力,珠三角的电商从业者研究欧洲市场规则,西北果农通过网络直播打开中亚销路。这些普通人的努力凝聚成国家的整体力量。正如中国发布的文件明确指出:贸易战伤及双方,但中国有应对挑战的底气。这种信心既来自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更源于人民群众在困难中寻找突破的智慧。
未来贸易战何时收场,可能要看两方面变化:首先是美国何时正视自身损失。近期部分美国企业股价波动已暴露其产业链弱点;其次是中国能否保持内需增长与科技突破的势头。从新能源汽车普及到数字基建布局,中国正在培育新的经济支撑点。回看历史,上世纪30年代关税战曾引发全球经济灾难,如今中国选择以开放合作应对压力,当一带一路合作项目逐渐落地生根,这场较量的结果或许早有答案:不是谁压倒谁,而是不同发展道路的选择结果。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