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旺苍县林业局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川北生态屏障”定位,以建设森林粮库为战略目标,创新推行“三个三”发展模式,推动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综合产值突破8.3亿元,带动3.5万农户年均增收超240
近年来,旺苍县林业局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川北生态屏障”定位,以建设森林粮库为战略目标,创新推行“三个三”发展模式,推动林下经济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深度融合。2024年,全县林下经济综合产值突破8.3亿元,带动3.5万农户年均增收超2400元,走出了一条“林下生金、生态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
聚焦“三大布局”,绘制森林粮库“战略蓝图”。一是“科学规划”构建全域发展体系。结合全县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编制了《旺苍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围绕一心引领:以县级以上核心园区为引领;三区示范:以英萃镇“药+林下养殖”示范带、国华镇“药+乡村振兴”示范带、盐河镇“药+旅游”示范带;十镇突破:以大两、水磨、英萃、国华、双汇、燕子、檬子等北部山区10个重点乡镇为突破。细化全域发展思路,采取“核桃+林下经济”“储备林+林下经济”等发展模式,大力培育以道地药材为主的林下经济,培育年收入超2万元的林业大户50户,辐射带动3.5万户农户增收致富。二是“产业筑基”做强道地药材品牌。锚定“川北药库”目标,围绕旺苍县“1+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布局,制定了《旺苍县现代中药材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3—2030 年)》《旺苍县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及全产业链发展规划》,制定了中药材产业建设标准、年度实施目标。加大中药材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力度,持续提升就地加工转化率。三是“科技赋能”重塑种植生态链条。建立中药材检测-选育-推广闭环体系,根据《国家道地药材药典》,组织力量对县内种植规模面积前20的中药材,集体送检,根据检验结果,综合生长周期、土壤性质、气候气温等因素,按“1+3+3”(1个生长周期在5年以上的长期品种+3个2—5年生长周期的中期品种+3个生长周期为1年的短期品种)长短结合确定全县支持发展的特色品种,推广“菌药轮作”“林禽共生”等模式重塑种植生态链条,不断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攻坚“三大配套”,筑牢林下经济“发展基石”。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强筋骨”。积极推进林下经济产业的水、路、电、讯“四网”建设,2024年高标准完成坡改梯2000亩,新建并硬化主干道14公里、机耕道10公里、排灌渠18公里,道路扩宽6公里,新建文化广场、山地单轨运输线、综合服务中心、科创中心等设施设备。二是升级生产装备“提效能”。争取省内对口帮扶资金1180万元,配套完善初加工、灌溉等生产设备。去年以来,共配置推广机耕、机修、机防等机械设备应用5套,新建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1300亩、种养循环1000平方米。三是做大加工集群“延链条”。大力扶持和培育本地经营主体,新建初加工厂3家、年加工能力3万吨,改(扩)建精深加工厂1个,年加工能力达到1500吨,新培育中药材规上企业1家,产业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70%,产值净增1.5倍以上。
创新“三大机制”,激活共同富裕“内生动能”。一是“多元投入机制”破解资金瓶颈。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投入、群众参与”的模式,整合使用涉农资金4000余万元,引导精深加工企业、国家和省级专合社等经营主体投入资金500余万元,带动群众以入股分红的方式投入资金150余万元,为园区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三级服务体系”强化科技支撑。构建“省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到县区、县林业科技工作组服务到乡镇、乡土专家服务到基地”的服务机制,集中攻关病虫害防治、丰产栽培管理、产品加工销售等重点难题,通过良种基地、种质资源库建设,全面提升全链条科技服务保障。近两年来,聘任旺苍县核桃乡土专家5名,在全县23个乡镇开展技术培训1800余人(次),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到90%以上。三是“利益联结机制”共享发展红利。大力推行“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林农”的一体化经营机制,让林农通过就地务工、股份分红、二次返利等方式获得稳定收益,实现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效“双带”林农增收,去年以来,通过林下经济的发展,辐射带动1250余户脱贫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本文来自【绿色四川】,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