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②1996年颁布首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家庭养老为主”。③1998年国务院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机构向社会老人开放,服务内容从单一生活保障转向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正式提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机制。
原创 罗伟棠 伟棠的养老与继承圈
今天和朋友聊天有个感悟:
现在的情况其实是过去顶层设计一步一步发展来的。盯着眼前,看着历史或者当初的规划,容易看透!
特别为养老改革板块加料:
一.改革开放:探索阶段①1982年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
②1996年颁布首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家庭养老为主”。③1998年国务院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养老机构向社会老人开放,服务内容从单一生活保障转向医疗、康复等综合服务。正式提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的机制。
二.发展阶段:2000–2011年①1999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上日程。2000年《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提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②居家与社区养老:2008年《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推动服务从机构向居家延伸,发展社区养老服务。接着,出台《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规范养老机构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三.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①老龄化加速,党中央高度重视,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升级。2013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②2017年《“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将养老体系拓展为“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四位一体”。③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制定《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等国家标准。推动医养结合,将养老与医疗资源整合,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④2025年目标:健全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网络,发展银发经济,优化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同供给。
写这么多就是想表达,若说泰康成功靠天时地利人和,这天时从时间轴来看,可谓精准踩中时代节点——每一步都紧扣社会发展节奏,刚好卡在机遇的关键点上。
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仍在路上……
来源:许晓锐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