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节动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其粪便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蚯蚓养殖是一项既环保又经济的农业技术,尤其在有机废物处理、土壤改良和饲料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无论是家庭小规模养殖还是商业化生产,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至关重
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环节动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可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其粪便也是很好的有机肥料。蚯蚓养殖是一项既环保又经济的农业技术,尤其在有机废物处理、土壤改良和饲料生产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无论是家庭小规模养殖还是商业化生产,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至关重要。
一、养殖品种选择
全球蚯蚓种类超过3000种,目前常见的养殖蚯蚓品种有威廉环毛蚓和赤子爱胜蚓等。赤子爱胜蚓(红蚯蚓):体型小(3-5厘米)、繁殖快(每年可增殖1000倍),适合处理厨余垃圾。赤子爱胜蚓食性广、繁殖率高、适应性强、生活周期短,如太平二号
、北星二号都属赤子爱胜蚓,是国内外重点研究养殖的种类。威廉环毛蚓个体较大,适应性强,繁殖率低,常栖于菜园、苗圃、桑园等地。但耐寒性强,适合北方地区露天养殖。
二、养殖场地准备
室内养殖:可选择水泥池养殖床、多层式箱养、盆养等方式。室内工厂化养殖适宜于赤子爱生蚓的大规模养殖,室温控制在15℃以上,可全年连续生产。养殖池四周用砖砌墙,水泥抹缝,床面稍倾斜,较低一侧墙脚设排水孔。
室外养殖:可选择在青饲料地或十边地饲养。选择地势高爽、排水良好、暖和通风、无污染、无惊扰的地方,如在农村,可利用闲置的土地或果园等进行养殖。
家庭养殖:可利用塑料箱(需钻孔透气)、泡沫箱或木箱(深度30-40厘米),放置在阴凉通风处。
规模化养殖:建议建设半地下式大棚,地面铺设防渗膜,保持湿度60%-70%,温度15-25℃(冬季需加热保温)。
三、培养基料制备
培养基料是发酵熟化、供蚯蚓生存和营养的基础料。一般由粪料和草料两种成分组成,粪料如牛、马、猪、羊、兔、鸡等的粪便,亦可用食品下脚、烂菜瓜果等,占基料的70%;草料如杂草及各种树叶等,占基料的30%。也可用生活垃圾堆制,一层粪料、一层草料,边堆料、边分层浇水,下层少浇、上层多浇。堆制后,第二天堆温上升,4-5天后堆温上升到75℃-80℃,以后逐渐下降,当降到60℃时,进行翻堆,重新堆制,以后再翻堆几次,翻堆时适当洒水。堆制时间一般为30天左右,熟化基料中的各种成分要拌和均匀、质地疏松、呈咖啡色、pH在6.8-7.6。
四、蚯蚓饲养管理
饲养密度:威廉环毛蚓饲养密度每平方米2000条左右,赤子爱胜蚓每平方米为20000条左右。前期幼蚓个体小、活动弱,饲养密度每平方米5-6万条;后期幼蚓个体长大、生长发育快、活动增强,应扩大养殖面积,后期幼蚓养殖密度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
投喂方法:上投法是当养殖床表层的饲料已粪化时,将新饲料撒在原饲料上面,约5-10厘米厚;下投法是将原饲料从床位内移开,新饲料铺在原来床位内,再将原饲料(连同蚯蚓)铺在新料之上;侧投法是在原饲料床两侧平行设置新饲料床,经2-3昼夜或稍多时间后,成蚓自行进入新饲料床。蚯蚓每天吃的饲料约等于自己的体重,应根据蚯蚓的生长阶段和数量合理投喂。
日常管理:根据各生长时期的营养需要进行投喂、调整饲养密度、保持温度及清理蚓粪。每年3-7月和9-11月是蚯蚓繁殖旺季,每隔15天左右清粪、取茧一次。在幼蚓期和蚯蚓的繁殖旺季,饲料中应增加优质、细碎的饲料。饲养过程中湿度保持在60%-70%。
五、蚯蚓繁殖要点
蚯蚓是雌雄同体、异体受精的动物,一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蚯蚓会自然繁殖。蚯蚓的繁殖与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在繁殖期间,要保持养殖环境的安静和稳定,避免惊扰蚯蚓。同时,要注意及时分离幼蚓和成蚓,防止幼蚓受到成蚓的挤压和伤害。
温度:20-25℃时繁殖最快,超过32℃需喷水降温,低于5℃需覆盖稻草保温。
湿度:手握基质能成团但不滴水为宜。夏季每日喷水1次,冬季2-3天喷1次。
通风与光照:养殖箱需侧面打孔(孔径0.5厘米,间距10厘米),规模化养殖需安装排风扇。 避免阳光直射(紫外线会杀死蚯蚓),可用遮阳网调节光照
六、繁殖与采收
繁殖特性: 蚯蚓雌雄同体,异体交配,最佳繁殖期为春、秋季。 每条成蚓每周产1-2个卵茧(每个含3-7条幼蚓),21-28天孵化。
分群管理:每3个月筛分1次,将成蚓与幼蚓分离(可用4毫米孔径筛网)。 密度控制红蚯蚓每平方米不超过2万条,环毛蚓不超过1万条。
采收方法:光照驱赶法,将养殖箱置于阳光下,蚯蚓会向下聚集,逐层刮取。 诱集采收,在角落放置菠萝皮等高糖饲料,12小时后集中收集。
七、产品利用方向
蚯蚓粪:每吨市场价300-800元,是高档有机肥(氮磷钾含量2%-3%)。
活体利用: 垂钓饵料零售价约20元/100克。蛋白饲料烘干粉碎后含蛋白质60%-70%,可替代鱼粉。
环保处理:1吨蚯蚓可日处理0.5吨有机垃圾,比传统堆肥效率提高3倍。
八、常见问题及解答
蚯蚓为什么会逃跑?:可能是养殖环境不适宜,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光照过强、饵料不足或不新鲜等。应及时调整养殖环境,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提供充足的新鲜饵料。
蚯蚓为什么会死亡?:原因可能有很多,如选种不当,选用了野生或来源不明、不健康的蚯蚓;孵化环境不合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通风不良等;饵料问题,使用了对蚯蚓有害、不适合或不新鲜的饵料;养殖床管理不善,过干或过湿、过热或过冷、缺少氧气等。要选择健康的蚯蚓种苗,保持适宜的孵化和养殖环境,使用合适的饵料,并加强养殖床的管理。
如何判断蚯蚓的健康状况?:健康的蚯蚓体型饱满、色泽鲜艳、活动敏捷,体表无损伤和寄生虫。如果蚯蚓体型消瘦、色泽暗淡、活动迟缓或不动,可能是健康状况不佳,需要及时检查和处理。
蚯蚓吃什么食物?: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各种禽粪、畜粪、瓜果皮、菜叶、树叶以及无毒的生活垃圾等都可作为蚯蚓的饲料,但这些饲料最好事先进行发酵,达到无臭味、无酸味、完全腐熟、外观咖啡色。
如何控制养殖床的湿度?:可以通过浇水或喷水的方式增加湿度,用竹签或铁丝等工具在饵料中插入通气孔,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也有助于调节湿度。如果湿度过大,可以减少浇水次数,加强通风,或在养殖床内添加一些干燥的材料,如干草、树叶等。
蚯蚓养殖需要注意哪些病虫害?:常见的病虫害有寄生虫、病菌、蚂蚁、老鼠、青蛙、蛇等。要选择健康的蚯蚓种苗,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养殖床和工具进行消毒,防止病虫害的传入和传播。同时,要采取措施防止蚂蚁、老鼠、青蛙、蛇等对蚯蚓的侵害,如在养殖池周围设置水沟、安装防护网等。
如何分离蚯蚓和蚓粪?:对早期幼蚓可利用其喜食高湿度新鲜饲料的习性,以新鲜饲料诱集幼蚓。对后期幼蚓、成蚓和繁殖蚓的分离可用机械和光照及逐层刮取法分离,即用铁爪扒松饲料,辅以光照,蚯蚓往下钻,再逐层刮取残剩饲料及蚓粪,最后获得蚯蚓团。
蚯蚓养殖的最佳温度是多少?:蚯蚓比较适宜的温度在15℃-25℃,0℃以下或40℃以上的温度会导致蚯蚓死亡或冬眠。
蚯蚓养殖需要多大的空间?:养殖空间的大小取决于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一般来说,室内养殖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养殖容器,如水泥池、养殖箱、花盆等;室外养殖可以选择较大的场地,如闲置的土地、果园等。在确定养殖空间时,要考虑到蚯蚓的饲养密度和生长发育需要,避免养殖密度过大或过小。
蚯蚓养殖有哪些经济效益?:蚯蚓可以作为优质的蛋白质饲料,用于养殖畜、禽及一些水产动物,降低养殖成本。蚓粪是优质有机肥料,可用于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此外,蚯蚓还可以用于药用、环保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通过3-6个月的实践,养殖者通常可掌握稳定产出技术。初期建议小规模试养(如1平方米),待熟悉蚯蚓生物习性后再扩大规模。值得注意的是,蚯蚓养殖的利润率可达30%-50%,但需注意市场波动风险,建议与有机农场或渔具店建立长期供销关系。
来源:科学小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