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部长话人才】辽宁葫芦岛:奏响以才兴业强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3:06 2

摘要:葫芦岛位于辽宁省西南部,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是东北海陆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具有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导区“双重战略定位”。

辽宁葫芦岛:奏响以才兴业强音

辽宁省葫芦岛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忠才

葫芦岛位于辽宁省西南部,素有“关外第一市”之称,是东北海陆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华北与东北两大经济圈的节点城市,具有辽宁沿海经济带和辽西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先导区“双重战略定位”。

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牵引,聚力实施“兴葫英才计划”,10万余名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在推动葫芦岛产业集群夯基垒台、打造现代化产业格局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助推全市GDP历史性突破千亿大关,“山海关不住,孔雀向北飞”正在成为现实。

葫芦岛大型企业风光

坚持党管人才,点亮“人才灯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我们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人才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将政治引领与政策保障相结合,确保人才发展与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强化顶层设计,绘制人才振兴全景图。编制《葫芦岛市“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明确培养振兴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培育创新平台等5类目标任务,系统谋划全市人才工作。科学编制并跟踪落实《葫芦岛市人才服务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强力推动“引优生”“强平台”“聚英才”专项行动,为全市人才工作明方向、划重点、定目标。

凝聚组织合力,构建人才工作同心圆。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指挥中枢”作用,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全市人才振兴大会,出台政策、压实责任,跟踪督办重点任务,形成链条式责任传导体系,激活用人单位引才动能。通过构建1个领导小组统筹、28个成员单位推进、N个社会力量协同参与的“1+28+N”矩阵式协同机制,实现人才工作从“单兵作战”向“兵团会战”的系统升级。

突出政治引领,把稳人才培养风向标。注重提升人才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推动人才与城市发展深度交融。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机制,市县两级领导干部协调解决人才诉求100余项。推选优秀人才进入“两代表一委员”,构建思想引领—情感交融—事业凝聚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新范式。在2024年“8·20”洪涝灾害发生后,全市各领域人才在市委、市政府号召下,主动请缨担当,在医疗、农业、水利、交通等多条战线上贡献力量。

广聚天下英才,规划“人才航线”

深入开展“引优生”、以才引才等专项行动,近两年吸引2.3万余名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留葫来葫,流入流出比达1.28:1,形成近十年来最大回流潮。

产才共振,构建协同创新生态。针对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等12个重点领域发布智造升级技术榜单,依托东戴河“带土移植”转化中心,联动在葫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智力密集群体,累计引进科技创新企业124家。创新建立需求侧管理工作机制,动态更新448家重点产业领域企业“紧缺人才图谱”,2024年累计收录岗位需求2500余个,全年完成重点产业人才匹配1932人。

靶向施策,迭代升级人才政策。制定“2024版兴葫英才计划”及配套细则,优化升级支持奖励、服务保障、遴选程序等政策供给。依托中国船舶集团渤海造船有限公司等大国重器工程,更大力度培育战略人才,更高平台吸引高端人才,更广范围集聚创新团队。首批评选48名“兴葫英才”,其中,服务重点产业的战略人才占比41.67%。

双轮驱动,激活人才“磁力场”。创新打造“逐梦葫芦岛·携手赢未来”引才IP,构建线上线下双引模式。线上运用直播带岗+云端面试平台,吸引6.1万人次青年群体。线下实施“招才引智进校园”行动,组建7支招才小分队走进31所高校宣讲,组织299家用人单位参加56场招聘会,提供2万余个就业岗位,初步达成就业意向1.2万余人,2024年,来葫就业创业博士数量增幅250%,硕士数量增幅40.4%,真正实现量质双优。

聚焦产业振兴,舞动“人才风帆”

抢抓国家支持东北人才振兴专项政策机遇,精准对接重大人才项目和专项人才计划,积极打造区域人才集聚新高地。

创新开展“校地企”行动。大力推进东戴河“带土移植”转化中心、葫芦岛科技大市场等载体平台建设,完善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双向对接机制,与45所高校开展校地企合作,签订协议82份。借力全市项目“百日攻坚”行动,帮助14个重点项目解决前期手续、资金、土地等问题22个,有力推动校地企合作顺利实施,建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52个,获批省级科技特派团13个。

纵深推进“引博工程”。作为全国先行实施“引博工程”的城市,自2016年以来,已引进清华、北大等院校博士后7批60人次来葫服务锻炼,4名博士后扎根葫芦岛。连续两年组织举办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活动,22名博士后与工业互联网、乡村振兴等领域的16个项目深度对接,解决技术难题47个,达成合作意向8项。

战略布局“智核矩阵”。立足“打造国家重要的核产业高质量发展基地”定位,举办30余位两院院士等专家学者参会的核科技创新发展研讨会,推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葫芦岛基地建设启动,全力打造国内先进核技术创新基地和协同创新科研示范区。依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葫芦岛基地、徐大堡核电等重大项目,开展全链条核产业招商,相关产业化项目和科研人才将加快落户葫芦岛,为辽宁省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核动力”。

厚植生态沃土,打造“人才港湾”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通过主导产业升级形成磁吸效应,配套政策迭代+服务升级双引擎驱动,构建从职场发展到生活保障的全要素支持体系。

机制创新,活力迸发。实施“三权赋能主体”改革,精准下放技术路线决策、经费统筹和资源调配权限。破除“四唯”评价桎梏,建立创新价值、攻坚能力、转化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

激励驱动,才显其值。构建“千万级”人才专项资金池,用于平台落地和人才奖补,实施“学子留葫来葫”专项行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普惠性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2024年发放奖补资金680余万元。修订完善《“名校优生”补贴操作细则》,优化高层次人才津补贴兑现方式,推进人才服务信息化建设,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释放政策效能。

优化生态,心有所归。建立人才服务窗口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前端集成政策咨询、税务社保、工商登记等一站式通道,后端聚焦医疗、安居、入学等关键诉求,为高层次人才在葫工作生活提供暖心支持服务。制发“兴葫英才卡”,涵盖医疗保障、交通出行、景区游览等20余项全周期便利服务,打造“落地即无忧”的暖才生态,广大人才在葫芦岛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明显提升。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