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手足口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尤其在亚洲地区流行广泛。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一直位居丙类传染病前列。据统计,每年4-7月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季,9-11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手足口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尤其在亚洲地区流行广泛。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一直位居丙类传染病前列。据统计,每年4-7月是该病的主要流行季,9-11月还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该病虽然大多症状轻微,但传染性强,容易在托幼机构、早教中心等儿童聚集场所造成暴发流行。更值得警惕的是,少数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甚至危及生命。
一、
手足口病的基本认识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A16型、EV71型等)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但成人也可能感染。
高发季节
全年均可发生,但春夏季(4-7月)和秋季(9-11月)是流行高峰,幼儿园、托儿所等儿童密集场所易暴发。
疾病特点
轻型:发热、皮疹,1周左右自愈。
重型(罕见但危险):可能引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甚至死亡。
二、
症状识别——早发现,早治疗
典型症状
发热(38℃~39℃)
皮疹:手、足、口、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小疱疹(不痒、不痛,但口腔疱疹可能疼痛)。
口腔溃疡:咽喉、舌头、牙龈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导致孩子拒食、流口水、哭闹。
重症预警信号(立即就医!)
持续高热(39℃以上,退烧药无效)
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
呼吸急促、四肢发冷、皮肤发花
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或无力
三、
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
接触患者的疱疹液、粪便、唾液,触摸被污染的玩具、毛巾、门把手等。
飞沫传播
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的飞沫。
消化道传播
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
重要提示:
患儿在发病第1周传染性最强,但康复后数周内仍可能通过粪便排毒。成人也可能携带病毒但不发病,成为隐性传染源。
四、
科学预防
个人防护
勤洗手:用肥皂+流动水洗手20秒,尤其是饭前便后、接触患儿后、外出回家后。
接种疫苗:EV71疫苗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5岁儿童接种)。
家庭防护
患儿餐具、毛巾、衣物单独清洗并消毒(煮沸或含氯消毒液浸泡)。
每日清洁门把手、玩具、桌面等高频接触物品(可用84消毒液擦拭)。
室内每天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
托幼机构/学校防控
落实晨午检,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并通知家长。加强教室、厕所、游乐设施消毒。患病儿童需隔离至少2周,持医院康复证明方可返园。
五、
家庭护理
隔离休息:
避免外出,防止传染他人。
饮食调理:
温凉流质食物(如粥、米汤、酸奶)。避免酸、辣、硬食物刺激口腔溃疡。
缓解不适:
口腔疼痛:可用生理盐水漱口(大儿童)或喷雾剂(遵医嘱)。
皮疹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抓破感染。
观察病情:
每天测量体温,注意是否出现重症信号。
六、
常见问题解答
Q1:得过手足口病还会再得吗?
A:可能!因为病毒类型多,感染一种后仍可能感染其他类型。
Q2:大人会得手足口病吗?
A:会!但症状较轻(如低热、皮疹),需注意避免传染给孩子。
Q3:如何区分手足口病和水痘?
A:水痘皮疹全身分布,伴瘙痒;手足口病皮疹集中在手、足、口,不痒。
七、
紧急情况处理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立即送医:
高烧不退超过24小时;
呕吐不止、呼吸急促;
精神萎靡、抽搐。
健康提示:
手足口病可防可控,关键在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来 源:重庆疾控
编 辑:兰明月 李金津
值班审核:黄 越 陈科儒
监 制:何 力 涂山懋
总监制:余 淼
主 办:永川区委宣传部 永川区政府新闻办
来源:永川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