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文 | 老年病科安医生
编辑 | 老年病科安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长命百岁”并不总是祝福,有时更像是一种考验。很多人把“活得久”当作健康的唯一标准,甚至一提到长寿就认为是人生赢家。但现实中,真正的“有福之人”,不是活得最长,而是活到关键年纪还能自理、无病、无痛。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超过78岁,但健康寿命只有68岁左右。这意味着,大多数人在70岁以后,身体就开始出现各种问题: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认知下降……虽然人还活着,但生活质量却大打折扣。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明确提出推动“延长健康寿命”,而不是单纯延长寿命。这说明,国家层面也意识到只有活得健康,才算真正的长寿。
75岁,是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一个关键节点。国家统计数据显示,75岁以上人群中,超过4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能、慢病缠身或认知障碍。而能在75岁时依然独立生活、无重大慢病的人,只占少数。能活到75岁,身体还硬朗、行动自如,这样的人,已经是“有福之人”。
很多老年人进入80岁后,可能需要长期卧床、依赖他人照顾。长期的慢性病治疗、康复费用、心理压力,不仅对本人是负担,对家庭更是沉重。
更长的寿命,不一定带来更多幸福,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痛苦。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压缩疾病终末期”的理念:尽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减少病痛时间。这一理念的核心,是提高生命质量,而非仅延长生命长度。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超过58%,糖尿病患病率接近30%,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这些慢性病一旦发生,就意味着需要终身管理,甚至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例如,糖尿病人可能出现视力模糊、肾功能损伤、足部坏疽;高血压患者容易中风,留下偏瘫或言语障碍。这些都极大降低了生活质量。
标准并不复杂,能不能自理,是最直接的衡量指标。医学上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体系,判断老年人是否能独立完成穿衣、吃饭、如厕、洗澡、走路等基本生活动作。
如果一个人75岁还能自己做饭、出门散步、洗漱如厕都不用人帮忙,这样的状态,比90岁依靠别人喂饭、翻身、换尿布的“长寿”,更值得羡慕。
很多人年纪大了,心理健康反而更容易被忽视。孤独、失眠、焦虑、认知功能下降(如阿尔茨海默病),都是老年人常见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心理状态一旦出问题,也会加速身体功能的衰退。研究显示,孤独感与死亡风险的提高密切相关,它的影响甚至可与吸烟、肥胖相提并论。
真正的“有福之人”,不是活到90岁卧床不起,而是活到75岁还能爬山、做饭、跳广场舞。想实现健康长寿,要从中年就开始管理健康。
控制体重,防止代谢综合征
坚持锻炼,延缓肌肉流失
饮食清淡,减少盐糖油摄入
戒烟限酒,保护心脑血管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很多人认为,退休以后再关注健康也不迟。但实际上,健康是年轻时攒下的“本钱”。骨质疏松、动脉硬化、视力下降等问题,到了老年才开始处理,往往已是“亡羊补牢”。要想75岁还能健康自理,最迟从40岁就要开始改变生活方式。
一个人能不能健康地活到老,除了身体状况,还与家庭支持、社会资源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拥有良好家庭关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老年人,患病率更低,生活满意度更高。这说明,活得好不仅靠身体,更靠环境。
我们追求的,不是“活得最长”,而是“活到那个年纪,还能笑着生活”。活到75岁还能自理、无病、无痛,这样的状态,已经是福气。别再盲目追求“百岁人生”,健康自主地活过75岁,才是真正值得庆祝的长寿。
资料来源: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6u/201610/2a7a4f3c7c2c4c9a9e1e0c3a1d8e3fa3.shtml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3》[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3/indexch.htm
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报告(2020年)》[R].2023.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