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一坐车就头晕想吐?原来,他们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4:1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2246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只要一上车,不管是坐前排还是靠窗,10分钟不到就开始头晕、恶心、脸发白,甚至想吐。身边人还以为你“矫情”,可你自己知道,这不是忍一忍就能过去的事。真相是——你真的不是玻璃心,而是你的身体,确实发生了变化。

我们通常把这种情况叫做“晕车”,但医学上,它有个更规范的名字:晕动病(Motion Sickness)。而晕动病,不只是你在车上才有可能“中招”,坐船、坐飞机、甚至玩VR游戏、看3D电影,都会让一部分人感到天旋地转。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的人一坐车就晕得不行,而有的人怎么坐都跟没事人一样?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办法能缓解这种折磨人的感觉?今天,咱们就把“晕车”这件小事,给它掰开揉碎讲清楚。

你以为你晕的是车,其实你晕的是自己的大脑。晕动病的本质,是感官冲突,说白了就是:你的五官在给大脑“打架”。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坐在车里,眼睛看到的,是车厢这个固定空间,好像你没动。但你的前庭系统(耳朵里的平衡器官)却明确地告诉大脑:“我们在动!而且速度不小!”这时候,大脑接收到两个完全相反的信息,就像收到了两份互相矛盾的报告,一下子“晕了”,于是你就真的晕了。

这种感官冲突理论,目前是国际上最主流的解释。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把晕动病归类为“神经系统障碍”,并在ICD-11中单独设立了编码(8C40)。

很多人误以为晕车是“心理暗示”,但其实,它有明确的生理机制。

负责维持身体平衡的,是我们耳朵里的“前庭系统”,包括半规管、耳石器等结构。这个系统非常敏感,一点点位置变化它都能察觉,哪怕是在高速行驶的车厢里。

一旦这个系统的信号跟视觉、触觉等其他感官不一致,就可能触发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表现出来就是恶心、呕吐、出冷汗、心跳加快、胃痉挛等一系列症状。

也就是说,晕车的人,不是“太脆弱”,而是他们的感官系统对这些冲突特别敏感。

有些人从小就晕车,有些人长大后突然开始晕,还有人怎么坐车都没事。这跟遗传、年龄、性别、身体状态都有关系。

遗传因素:研究发现,晕动病的易感性有家族聚集现象。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父母晕车,你晕车的概率也会高得多。年龄因素:儿童最容易晕车,尤其是2~12岁之间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前庭系统发育还不完善,感官之间的协调能力较差。性别因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晕车,尤其是在月经期、怀孕期,激素波动可能会增强对运动刺激的敏感性。身体状态:疲劳、睡眠不足、空腹、低血糖等状态下,更容易诱发晕车。简单说,身体越虚,越容易被“晕”。

你以为晕车顶多恶心一下?真没那么简单。长期严重的晕动病,会对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

比如,有些人因为晕车,根本不敢出远门、避开公共交通,甚至影响到职业选择。还有一些人因为不断呕吐,出现胃肠功能紊乱、电解质失衡,甚至诱发焦虑和抑郁。

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在剧烈运动环境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晕动病症状。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晕车不是小事,而是一种慢性折磨。

有,而且很多方法都被实证有效。

首先是行为干预,也就是通过改善坐车的方式来减少感官冲突:

坐车时尽量坐前排或靠窗,让眼睛看到真实的运动场景,减少视觉误导。避免低头玩手机或看书,这样会增强视觉与前庭的冲突。保持通风、闭眼休息,减轻刺激。吃点小零食、避免空腹乘车,可减少胃肠道反应。

其次是药物干预,这适合晕动病特别严重的人:

常用药物包括东莨菪碱贴片异丙嗪苯海拉明等。它们通过抑制前庭神经或缓解胃肠道反应,来控制症状。但药物都有副作用,比如嗜睡、口干等,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还有一种新兴手段是前庭康复训练。通过特定的头部运动、平衡训练,逐步“锻炼”前庭系统,让身体适应移动环境。这个方式虽然见效慢,但长期效果不错,特别适合经常出行的人。

这其实是很多人不理解的一个点:明明小时候坐车从不晕,怎么长大后突然就晕了?

这背后往往是身体状态变化的信号。比如:

前庭系统受损,如耳石脱落、前庭神经炎,都会突然导致晕动病。精神压力过大,长期焦虑、抑郁状态,会增强身体对感官冲突的敏感性。内分泌变化,如怀孕、更年期,都会导致激素波动,影响神经系统稳定性。用药副作用,某些抗生素、镇静剂也可能影响平衡系统。

所以,如果你突然开始频繁晕车,而且越来越严重,建议尽早去医院做个前庭功能评估,别拖。

别再嘲笑那些一上车就晕的人了,他们不是玻璃心,也不是“公主病”,而是身体真的在报警:感官系统出现了冲突,神经系统正在过载

晕车不是心理暗示,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神经系统反应。每次头晕、呕吐、恶心,都是身体在用最原始的方式告诉你:我受不了了。

如果你是晕车一族,不要硬扛。科学干预、合理治疗,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这种“天生的折磨”。

资料来源:
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晕动病的防治知识[EB/OL]. [2023-07-01]. https://www.chinacdc.cn/jkzt/crb/zl/dxwfb_11821/jszl_11827/202307/t20230701_266317.html
②.王宇, 董文斌. 晕车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1, 24(10): 945-948.
③.世界卫生组织. 晕动病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11 [EB/OL]. [2024-01-15]. https://icd.who.int/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医师浅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