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肺癌手术的后悔,术前没有仔细检查,术后发现疑似骨转移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14:24 2

摘要:57岁的严女士母亲,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却因为一次体检,彻底改变了全家的生活轨迹。2025年4月,体检报告显示她的右肺有一个4.7厘米的占位性肿块,医生语气凝重地告知:“可能是肺癌,需要尽快进一步检查。”这一消息像一颗炸弹,炸碎了严女士的平静生活。

57岁的严女士母亲,本该是安享晚年的年纪,却因为一次体检,彻底改变了全家的生活轨迹。2025年4月,体检报告显示她的右肺有一个4.7厘米的占位性肿块,医生语气凝重地告知:“可能是肺癌,需要尽快进一步检查。”这一消息像一颗炸弹,炸碎了严女士的平静生活。

严女士连夜在网上咨询了多家医院的医生,得到的建议五花八门:有的说做PET-CT,有的建议气管镜,还有的提出先抗炎再复查。她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找到最正确的答案。她问医生:“能不能直接手术?”医生却回复:“要结合PET-CT才能决定。” 这一刻,严女士才意识到,面对癌症,任何决定都像一场豪赌,赌注是母亲的生命。

接到体检中心的电话后,严女士一刻不敢耽误,当晚就在网上咨询了某三甲医院的呼吸科医生。医生初步判断是肺癌,建议做气管镜PET-CT确诊。她又咨询了两位医生,一位强调PET-CT的重要性,另一位则提出可以先抗炎观察,或直接做气管镜。面对不同的建议,严女士既迷茫又焦急。

她忍不住问:“能不能直接手术切掉?”医生却说,手术前必须明确病灶性质和分期,否则盲目手术可能弊大于利。严女士记下这些建议,决定尽快带母亲去医院检查。

次日,严女士陪母亲来到一家三甲医院。医生安排了增强CT肝胆脾肾彩超。结果显示,右肺有一个恶性可能性较高的占位,但肝胆脾和肾脏未见转移。胸外科医生根据增强CT影像,判断很可能是肺腺癌,并建议可以考虑手术。

严女士又咨询了一位肿瘤医院的胸外科专家,对方同样认为影像提示腺癌,且因病灶位置较深,气管镜可能无法取到有效组织,建议直接手术。严女士却有些犹豫,总觉得没有活检就手术太冒险。

为了保险起见,严女士带母亲住进了呼吸科,准备做气管镜检查。然而,呼吸科医生评估后表示,病灶位置太深,气管镜难以触及,只能取肿大的淋巴结,但意义不大。医生建议考虑经皮肺穿刺

严女士又找到介入科咨询,得到的答复却更令人失望:肿瘤内部有血管,穿刺可能引发咳血气胸,且穿刺样本不一定有代表性。严女士将情况反馈给呼吸科,呼吸科医生联系了胸外科,最终胸外科医生改口说可以直接手术。

听到“可以直接手术”,严女士既松了一口气,又充满了不安。没有活检,手术是否安全?如果切下来是良性,母亲岂不是白白损失了一片肺叶?更重要的是,是否已经发生转移?她问医生:“要不要做PET-CT?”医生却说:“根据现有检查,暂时不需要。”

严女士心中充满了疑问,但面对医生的专业判断,她最终选择了相信。母亲被转到胸外科,接受了肺叶切除术。术后,严女士满心期待,希望一切顺利。

手术后,大病理报告带来了晴天霹雳:母亲被确诊为3b期肺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医生坦言,术中已清扫了肉眼可见的转移淋巴结,但这个分期出乎意料。后续需要做基因检测,如果有匹配的靶向药,可以避免化疗,但复发风险依然很高。

严女士如坠冰窟。她怎么也想不到,母亲已是中晚期。她开始后悔:如果术前坚持做PET-CT,是否能更早发现转移?如果先降期治疗再手术,是否能改变分期?自责像潮水般涌来,她觉得自己害了母亲。

幸运的是,基因检测显示母亲有EGFR突变,可以服用靶向药。这让严女士稍稍松了一口气。相比化疗,靶向药副作用小,生活质量更高。她开始憧憬母亲能凭借靶向药多活几年。

然而,病友家属的一番话又让严女士心头蒙上阴影。对方说,她父亲因ALK突变服用靶向药一年后耐药,出现胸水,最终因胸痛去世。严女士越想越怕:母亲的EGFR突变能坚持多久?五年生存率有多少?未来会怎样?

术后一个月,母亲复查一切正常,严女士稍感安慰。但术后两个月,全身骨扫描却显示胸椎和骶骨代谢异常。严女士顿时慌了:这难道是骨转移

她连夜联系医生,医生表示还不能确诊骨转移,可能是骨质疏松腰椎间盘突出导致的异常。医生建议继续观察,定期复查胸部CT,如果真是骨转移,CT也会提示。严女士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但仍忍不住想:如果术前做了PET-CT,是否能避免今天的忐忑?

PET-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是目前肺癌诊断和分期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结合CT成像,精准显示体内病灶的代谢情况和解剖结构。相比普通CT,PET-CT能更准确地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以及远处转移情况。

在肺癌诊疗中,PET-CT的用途包括:

明确诊断:区分良性与恶性病灶。精准分期:检测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指导治疗:帮助制定手术、放疗或靶向治疗方案。评估疗效:监测治疗后肿瘤的变化。

严女士的母亲术前做了增强CT和彩超,初步排除了肝胆脾肾转移,但这些检查无法全面评估全身转移情况。PET-CT能扫描全身,发现潜在的骨转移脑转移或远处淋巴结转移。如果术前发现转移,医生可能会建议先化疗或靶向治疗降期,再考虑手术,从而降低复发风险。

术后骨扫描的“代谢异常”让严女士更加后悔。如果术前PET-CT显示骨转移,手术方案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可能避免手术,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式。

尽管PET-CT功能强大,但也有局限性:

费用较高:一次检查费用约7000-10000元,未纳入所有地区医保。假阳性风险:炎症、感染等可能导致代谢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判断。辐射风险:放射性示踪剂有微量辐射,需谨慎用于孕妇或儿童。

尽管如此,对于疑似肺癌的患者,PET-CT仍是术前分期的“金标准”,能极大降低误诊和治疗失误的风险。

肺叶切除术是早期肺癌的首选治疗,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术前需要明确:

肿瘤分期:早期(I-II期)手术效果好,中晚期(III-IV期)需综合治疗。转移情况:远处转移可能使手术意义降低。患者体质:手术对心肺功能要求较高。

严女士母亲术前未做PET-CT,未能全面评估分期和转移,导致术后发现中晚期,复发风险大增。

靶向治疗是肺癌治疗的重大突破,尤其是针对EGFRALK等基因突变的患者。靶向药通过抑制癌细胞特定信号通路,精准杀伤肿瘤,副作用远小于化疗。

然而,靶向治疗也有挑战:

耐药性:多数患者1-2年后出现耐药,需更换药物或联合治疗。费用高昂:部分靶向药每月费用数万元,需长期服用。个体差异:不同突变类型疗效和耐药时间不同。

严女士母亲的EGFR突变让她免于化疗,但耐药风险仍如影随形。

骨转移是肺癌常见的远处转移,约30%-40%的晚期肺癌患者会出现骨转移。常见症状包括:

骨痛:夜间或活动时加重。骨折:转移破坏骨结构,易发生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骨破坏释放钙质,引发恶心、乏力等。

骨转移的诊断需结合骨扫描PET-CTMRI,并排除骨质疏松等其他原因。治疗包括靶向药、放疗和双膦酸盐,以缓解症状、延缓进展。

严女士母亲的骨扫描异常尚未确诊,但已让她心神不宁。术前PET-CT或许能更早发现端倪,避免如今的忐忑。

严女士的故事让人唏嘘,也给所有癌症患者家属敲响了警钟。面对复杂的疾病,家属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命长度。以下是几点建议:

多问几家医院:不同医生的经验和判断可能不同,综合多方意见更有助于决策。学习基础知识:了解肺癌的分期、治疗方式和检查手段,增强与医生的沟通能力。加入病友群:与病友家属交流经验,但要警惕非专业建议。

癌症不仅是对患者身体的考验,也是对家属心理的挑战。严女士在术后自责不已,甚至陷入恐惧。建议家属:

严女士的故事还在继续。她的母亲仍在服用靶向药,情况暂时稳定。严女士说:“如果时光倒流,我一定坚持让妈妈做PET-CT。”她的遗憾提醒我们,面对癌症,知识和谨慎是最好的武器。

癌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盲目。希望每一位患者和家属都能在科学的指引下,找到最适合的治疗之路。愿严女士的母亲能继续平稳地走下去,也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少一些遗憾,多一些希望。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 《中国肺癌诊疗指南(2023年版)》.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Guidelines, 2025.

《PET-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中华放射学杂志》,2024年.

《靶向治疗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进展》,《中国肺癌杂志》,2025年.

来源:健康日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