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曹贵人送莲子给皇帝,虽然要回温宜,但注定下场凄凉

摘要:如果说《甄嬛传》是一场权谋的盛宴,那曹琴默绝对是那盘被人忽略的小菜,看似不起眼,却时不时让你辣到嘴,甚至还带点回甘。

如果说《甄嬛传》是一场权谋的盛宴,那曹琴默绝对是那盘被人忽略的小菜,看似不起眼,却时不时让你辣到嘴,甚至还带点回甘。

可是,这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小棋子,最终却因为一盘去了莲心的莲子,葬送了自己。

是她太聪明了,还是皇帝太会玩?

让我们慢慢唠。

先说曹琴默这人,表面上是个不起眼的小贵人,没背景、没才情、没地位,甚至连姿色都不算拔尖。

可她偏偏生了个女儿温宜公主,这在子嗣稀少的后宫,简直就是个天赐的保命符。

再加上她有一颗“心机如海”的脑子,硬是在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后宫里混出了点名堂。

可是生孩子容易,养孩子难。

温宜小公主还没捂热呢,就被华妃强行抱走,理由冠冕堂皇——“曹贵人位分低微,养不好”。

实际上,这分明是华妃在给自己刷慈母人设,顺便踩踩甄嬛和曹琴默。

这一招,够狠。

可惜,曹琴默也不是吃素的。她虽表面怯懦,但心里早就盘算着怎么把女儿要回来,还要把华妃这座大山给推倒。于是,就有了那盘去了莲心的莲子。

还记得那场名场面吗?

夏日酷暑,曹琴默亲自剥了一盘莲子,送到皇帝面前。

说是剔除了莲心,为的是让莲子少点苦味。

你别说,这话说得有水平。

莲心的苦,暗指她“怜子之心”的苦;莲心的剔除,则是她对华妃的不满和控诉。

她的意思很明显:自己是个亲娘,却被剥夺了养女儿的权利,还看着华妃折腾温宜,心里有多苦,谁能懂?

皇帝呢?

他最擅长的就是装深沉,表面上只是随口一句:“莲子的心已无,但你怜子之心却是良苦。”实际上呢,这话里可藏了刀。

皇帝心里门儿清,木薯粉事件的幕后黑手就是华妃,但他偏偏要让曹琴默自己开口。

他还引用了万历朝景妃的典故,说景妃为了争宠,连自己的孩子都利用,问曹琴默怎么看。

这下,曹琴默坐不住了。

她直接开麦:“臣妾若是万历帝,必定杀死景妃以正宫闱。

景妃若不是生母,那便是人都不配做了,怎还配活着?”这话说得畅快淋漓,可问题是,她太心急了,暴露了自己对华妃的杀心。

皇帝虽然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心里早就记下了:你曹琴默连华妃这种“靠山”都能卖,谁知道哪天会不会卖了朕?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替曹琴默捏把汗?

她以为自己的聪明能让皇帝心疼她,结果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皇帝最终同意让她把温宜接回身边,却也在心里给她贴上了“不忠不义”的标签。

皇帝最讨厌的就是背叛,而曹琴默这次赤裸裸地出卖了华妃,简直是在皇帝面前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可曹琴默还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她以为自己抱回了女儿,就赢了人生。

于是,顺势揭发了华妃的种种恶行,还怂恿皇帝赐死华妃。

你说这事多蠢?

华妃虽然作天作地,但她毕竟是年羹尧的妹妹,是皇帝平衡朝堂的棋子。

甄嬛那么聪明,都知道不能主动提杀华妃,怕惹祸上身。

可曹琴默呢?

她为了讨好皇帝,直接踩到了皇帝的逆鳞。

皇帝最讨厌什么?

第一,后宫争宠牵连到孩子。

木薯粉事件他早就看透了,华妃确实罪无可赦,但曹琴默又何尝不是利用温宜来博同情?

第二,他最讨厌别人替他做决定,尤其是这种“杀与不杀”的大事。

曹琴默的怂恿,无异于在告诉皇帝:你不是全局的掌控者,我才是幕后推手。

于是,皇帝心里对曹琴默的防备越来越深。

即便后来她被封为襄嫔,也只是个摆设。

太后都看得明白:“像这样的人,给她位分是可以的,但恩宠还是少些吧。”皇帝显然听进去了,最后在曹琴默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悄赐毒杀了她。

回头再看,曹琴默的悲剧并不是偶然。

她太聪明,却没聪明到点子上。

她的每一步都踩得恰到好处,却总是踩在皇帝的底线上。

她想用“怜子之心”打动皇帝,结果却成了皇帝心中“不忠”的代表。

她想通过揭发华妃来赢得皇帝的信任,结果却让皇帝对她更加忌惮。

说到底,曹琴默的失败在于,她低估了皇帝的多疑,也高估了自己的聪明。皇帝并不是个感情用事的人,他需要的是棋子,而不是威胁者。而曹琴默从一开始就没搞清楚自己的位置,她的聪明反而成了致命的弱点。

可怜吗?

当然可怜。

她只是一个想保护女儿的母亲,一个在深宫中苦苦挣扎的小人物。

她没有甄嬛的才情,没有沈眉庄的家世,也没有华妃的恩宠。

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小聪明。

可惜,在皇帝这盘大棋局里,小聪明永远斗不过大智慧。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想:如果曹琴默当时能再隐忍一点,是不是就能保住性命?或许吧。但在那个尔虞我诈的后宫里,真正能安然无恙的,又有几个呢?曹琴默的结局,既是她的悲剧,也是整个后宫的缩影。

《甄嬛传》之所以是“YYDS”,就在于它对每个角色都刻画得入木三分。无论是甄嬛的隐忍,华妃的跋扈,还是曹琴默的聪明,这些人性中的优点和缺点,都被编剧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曹琴默的故事,更是给我们提了个醒:聪明是好事,但过于聪明,未必是福。

再回到那盘去了莲心的莲子。你说,这道小小的宫廷点心,究竟是曹琴默的救命稻草,还是她的催命符?或许两者皆是吧。人生如棋,关键在于每一步怎么走。但对曹琴默来说,她的每一步,都是走向深渊的一步。

END曹琴默的悲剧,在于她看似走每一步都精心算计,却没明白“聪明”在皇帝眼里从来不是优点,甚至可能是死罪。

尤其是在那个暗流涌动的后宫里,要想活下来,靠的从来不是智商,而是懂得“顺势而为”。

而曹琴默呢?

她看似步步为营,实际上却总在逆行。

你有没有发现,皇帝从头到尾对曹琴默其实并没有多少感情?

他对她的态度,更多是利用和试探。

就拿剥莲子这件事来说,皇帝明明知道她的用意,却故意绕圈子,用万历景妃的故事去套她的话。

此时的曹琴默,完全可以选择装傻,或者含糊其辞,顺着皇帝的话说几句无关痛痒的场面话,比如夸夸华妃,展示她的“忠诚”。

可她偏偏忍不住,非得直戳华妃的痛点,甚至提议皇帝“杀死景妃以正宫闱”。

这话在皇帝听来,不啻于一记当面扇耳光。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华妃虽然有千般不是,但她对皇帝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宠妃,更是年羹尧的妹妹,是皇帝平衡权力的工具。

华妃能在后宫横行多年,靠的不只是皇帝的宠爱,更多是她背后的年家势力。

曹琴默对华妃的出卖,表面上是揭露真相,实际上却是在挑战皇帝的权威。

你一个小贵人,有什么资格替皇帝做这种决定?

皇帝的内心OS可能是:“朕还没说话呢,你倒是跳得挺快啊?”

而且曹琴默最大的失误,还在于她没有抓住皇帝的“软肋”。

皇帝虽然多疑,但他的疑心病并不是毫无缘由的。

他的童年并不幸福,母亲偏爱十四阿哥,父亲又宠爱果郡王,皇帝从小缺乏爱,内心对亲情极度渴望。

这也是为什么,他对自己的孩子格外看重,甚至对温宜公主这个不起眼的小公主都多加疼爱。

曹琴默如果能抓住这一点,完全可以用更温和、更隐忍的方式让皇帝站在她这一边,而不是直接撕破脸,逼迫皇帝站队。

试想一下,如果曹琴默当时换一种说法,比如:“臣妾虽为母,却不及华妃娘娘那般慈爱宽厚,若能有幸教养公主,臣妾必不负皇上所托。”既表明了自己的“怜子之心”,又给了皇帝一个台阶下,还顺道夸了华妃一把。

你觉得皇帝会怎么想?

至少不会直接对她起杀心吧。

可惜,曹琴默不是甄嬛。甄嬛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她懂得用柔情去化解危机,用隐忍去换取生存。而曹琴默呢?她越是聪明,越是急于求成,最后反而一步步把自己逼上了绝路。

再来看皇帝的态度。

曹琴默以为自己揭发了华妃,就能彻底翻身,甚至借此赢得皇帝的信任。

可她忘了,皇帝是个天生的权谋家,他从来不会真正信任任何人。

曹琴默揭发华妃的行为,固然解了皇帝的燃眉之急,但同时也让皇帝更加警惕她。

一个能随随便便出卖自己主子的女人,怎么可能让皇帝安心?

于是,封为“襄嫔”不过是个幌子,真正的结局早已在皇帝心中写好——毒杀她,永绝后患。

有意思的是,甄嬛对曹琴默的评价其实很中肯:“顶多是一个被宠妃胁迫的无助母亲。”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曹琴默确实是个可怜人。

她没有背景,没有靠山,唯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聪明劲儿和那一点点母爱。

而正是这点母爱,让她失去了理智,步步走向深渊。

她的悲剧,也让人不禁反思:在那个漠视人性的后宫里,一个母亲的爱,究竟能有多大的价值?

曹琴默为了保护女儿,不惜背叛华妃,甚至冒着得罪皇帝的风险去争取温宜的抚养权。

可她的努力,换来的却是皇帝的猜忌和最终的毒杀。

她的“怜子之心”,最终变成了她的催命符。

你说,如果曹琴默不那么聪明,会不会活得更久一点?

答案或许是肯定的。

反观那些真正能在后宫活到最后的人,无论是甄嬛、沈眉庄还是端妃,她们的聪明从来不是锋芒毕露,而是懂得收敛和克制。

曹琴默的聪明,则像一把双刃剑,既帮她在危机中谋得一线生机,也让她在皇帝面前暴露得太彻底。

这正是《甄嬛传》的魅力所在。它让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人性和矛盾,既让你恨得牙痒痒,又让你忍不住同情他们的命运。曹琴默这样的角色,或许不是主角,但她的故事,却是整部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于曹琴默的结局,你觉得她真的是死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吗?还是说,她的悲剧早已注定,无论她怎么挣扎,都逃不过皇帝的“天网恢恢”?或许这就是后宫斗争的残酷之处:没有绝对的赢家,只有谁能活得久一点。

来源:小栗子电视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