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志愿服务时长达4500小时 “地衣计划”以科学之光照亮逐梦前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16:01 2

摘要: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项目组为大力发扬当代青年志愿者的先锋模范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团中央、团省委、校团委有关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号召,2022年创立了“地衣计划”科普志愿服务团队。

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项目组为大力发扬当代青年志愿者的先锋模范精神,积极响应党中央、团中央、团省委、校团委有关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号召,2022年创立了“地衣计划”科普志愿服务团队。

创建学院品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地衣计划”科普志愿服务团队是在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由学院教授、专业教师及热爱生物科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发起并运营的公益性科普组织。团队秉承“弘扬科学精神,播撒生命火种”的宗旨,致力于打造专业化、特色化的生物科普平台;并通过多元化的科普形式激发公众,尤其是幼儿群体,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望,搭建科学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生物科学的魅力与价值。

自2022年启动以来,“地衣计划”在一届届志愿者的携手奋进下,成果颇丰。截至2025年,该计划已成功开展110次服务,共有375人次参与,志愿服务总时长累计达4500小时。

依托资源优势,让生物科普在武陵山民族大地“生根发芽”

本项目巧妙借助吉首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依托武陵山生物科学馆的丰富馆藏资源(包括湘西州特色动植物标本、生态展板及数字化科普素材),以“科普下沉、启蒙扎根”为目标,面向武陵山民族地区儿童及青少年开展系统化、分层次的生物科普教育。学院在师资配备、科研设备、活动经费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还积极促成与地方政府、中小学的深度协作,确保科普资源精准契合地方需求。

该项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落脚点,引导青少年一代学习生物知识和养成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在活动策划方面,本项目注重科普活动的互动性和体验性。在课堂科普方面,本项目针对身处幼儿园、小学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量身定制不同主题的生物科普课堂。科普游园活动聚焦于生物标本、展板科普宣讲和实践求知两大环节。

志愿者进行展板讲解

奉献智慧与力量,展现社会服务工作成效

生物科普课堂成为儿童探索自然的重要窗口。在标本展示环节,孩子们围绕鸟类、螺类及蝴蝶标本展开观察,主动提问并参与互动。志愿者通过“游园+课堂”模式设计趣味活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活动结束后,超90%的儿童对生物科学表现出浓厚兴趣,多名儿童表示未来希望从事生物科学研究,部分儿童开始规划将生物科学作为专业方向。学校教师反馈,学生志愿者课后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团队以“高校+乡村”联动模式,通过入户宣讲、展板科普、互动问答等形式,向村民普及防溺水知识及急救技能。志愿者使用方言讲解“岸边冲凉隐患”“溺水自救方法”等实用内容,累计发放宣传手册500余份,覆盖村民300余户。为满足当地学校需求,团队在马颈坳村、吉首市开心宝贝幼稚园、吉首市砂子坳社区委员会开设生物科普课堂,利用动物标本、植物分类展板等教具,系统讲解生物多样性知识。活动还通过座谈会与当地教师、家长建立长效沟通机制,收集反馈以优化后续科普方案。经数据显示,村民对生态保护的认识显著提升,并愿意主动参与环保行动。

针对当地生态保护意识薄弱的问题,项目团队利用暑期组织活动,通过通俗易懂的案例讲解等方式,向村民揭示乱砍滥伐、水源污染的危害,还注重结合多元案例提高村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调研发现,当地学校缺乏专业科普资源,于是大学生团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提出“组织大学生志愿者支教科普”等建议,帮助当地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活动后,超过半数的受访村民表示会减少农药使用,环保行动初见成效。

实践活动成为青年学子深化专业知识的“第二课堂”。志愿者在备课与宣讲中,将课本理论转化为生动案例,例如通过食物链讲解生态平衡。团队成员表示,实践过程不仅强化了综合能力,还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本理论的应用价值。活动还激发了大学生追求学术前途的热情,70%的成员计划报考生态学、环境科学相关研究生,立志以科研助力乡村发展。带队教师指出,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现实意义,并有效承担了一定社会责任。

“地衣计划”累计发放科普资料超千份,惠及千余名村民与儿童。这些举措不仅推动当地生态保护行动落地生根,还为山区儿童播下科学梦想的种子。“地衣计划”负责人表示,团队下一步将持续探索不同实践形式,推动高校资源下沉乡村,以科学之光照亮山区发展之路。

来源:湖南教育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