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可能熟知自己的血型,但鲜为人知的是,体内还存在着另一套"隐形健康密码"——肠型。肠型是根据我们肠道有益菌(优势菌)的丰度占比来划分的。
你可能熟知自己的血型,但鲜为人知的是,体内还存在着另一套"隐形健康密码"——肠型。肠型是根据我们肠道有益菌(优势菌)的丰度占比来划分的。
现代科学发现肠型与长期的饮食习惯相关,就像肠道的“饮食习惯身份证”。比如长期素食者与肉食者因为饮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肠型;且随着研究的入,科学家还发现不同肠型,可以预测个人的健康隐患。最新《自然》子刊研究指出,特定肠型与疾病风险存在精密对应关系:携带瘤胃球菌优势菌群的人群,其肠道容易造成脂肪堆积易从而引发肥胖和三高险。
那么我们的肠型是如何形成的?什么肠型最好?我们的肠型还能改变吗?一起来看看!
PART 1 肠型: 肠道菌群绘制的“生物指纹”
肠型并非解剖学的概念,而是通过肠道菌群组成绘制的"生物指纹"。2017年《自然》子刊提出的三大主流肠型分类——拟杆菌型(ETB)、普氏菌型(ETP)、瘤胃球菌型(ETF),揭示了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的深层关联。这种分类基于优势菌群的丰度占比:
拟杆菌型:以拟杆菌属为主导,偏好高蛋白饮食的都市人群更常见。
普氏菌型:普氏菌属占绝对优势,多见于素食主义者和主食爱好者。
瘤胃球菌型:瘤胃球菌属为核心,在西方饮食结构中更为典型。
值得注意的是,肠型并非固定不变。研究表明,长期饮食结构改变可使肠道菌群在2-4周内发生显著变化,为肠型转化提供可能。这种可塑性为健康管理开辟了新路径。
PART 2 肠型宇宙: 三类菌群,三种命运
—— ▌拟杆菌型(Bacteroides)——
•优势菌:拟杆菌,该人群粗粮杂粮和蔬果类摄入相对不足。
•典型人群:肉食爱好者。
•体质特点:擅长分解蛋白质和脂肪,适合高蛋白饮食(如吃肉海鲜),消化效率高,吸收营养效率偏低,脂肪转化率也较低,也荣获“天选干饭人”的称号。
• 健康评估:拟杆菌肠型造就吃不胖体质,消化好并且脂肪转化率也低,这意味着肥胖和三高风险小,健康隐患少。需警惕当菌群出现失衡时,易患有肠炎、IBD及胰岛素抵抗等问题。
—— ▌普雷沃氏菌型(Prevotella)——
•优势菌:普雷沃氏菌,适合全谷物/蔬果,易胀气或乳糖不耐,但代谢稳定时更易保持体重。
•典型人群:长期素食者、主食爱好者。
•体质特点:普雷沃菌属型的人更容易消化植物纤维,常见于偏好素食的人,在生产维生素B1、B9(叶酸)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有效减缓肌肉颤抖和健忘。Gut Microbes发表的临床试验证明,补充普氏菌可使重度抑郁患者HAMD评分降低26%。
•健康评估:由于植物性铁的吸收率较低,他们易出现铁摄入不足,易导致缺铁性贫血;若菌群失衡,可能引发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甚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抑郁症存在潜在关联。
—— ▌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
•优势菌:瘤胃球菌,瘤胃球菌属型的人更容易消化高油脂和高糖食物,常见于西方人群。
•典型人群:精碳狂魔(面条、面包党)。
•体质特点:瘤胃球菌属型的人在生产血红素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不易出现缺铁性贫血;但这类肠型的人饮食习惯倾向高碳水化合物,也更容易受到体重问题的困扰。
•健康评估:瘤胃球菌属型的人容易囤积热量,但也可能因菌群单一导致便秘或代谢问题,且多余能量会变成脂肪堆积在体内,更容易出现三高、肥胖、心脑血管等问题。
PART 3 肠型可塑性: 从命中注定到主动改写
什么肠型最好?我们的肠型还能改变吗?
三种肠型各有利弊,但拟杆菌肠型显示更好的代谢,且疾病风险较低,这类肠型体内丁酸菌丰度较高,可帮助预防肥胖、糖尿病及三高风险。
但是肠型并非一成不变!瘤胃球菌型通过增加膳食纤维(如全谷物、蔬菜)向低风险肠型转变;普氏菌型适量补充动物蛋白可改善铁吸收。关键在饮食多样性+规律作息+菌群检测,逐步引导菌群向健康方向演化。
肠道菌群检测
肠道菌群检测通过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粪便样本中的微生物DNA,精准识别数百种细菌种类及其相对丰度。
基于这些菌群数据,结合特定算法计算优势菌占比,当某类菌丰度超过阈值(如拟杆菌>40%或普氏菌>20%),即可判定对应肠型。检测报告会列出优势菌种、肠型分类、代谢特征(如短链脂肪酸合成能力)、潜在健康风险(如肥胖倾向)及个性化饮食建议,为健康管理提供精准依据。
了解肠型,就像掌握了一张“健康地图”。通过科学检测与针对性调整,每个人都能解锁肠道菌群的潜力,让“菌群身份证”成为健康管理的秘密武器。
来源:卫康生物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