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遭创业板拒绝后,卓海科技转战北交所:竞争格局恶化,优质客户群“消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4-18 17:02 2

摘要:近日,无锡半导体设备企业卓海科技北交所上市招股书获受理,该公司主营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维修和开发,此前冲刺创业板IPO未果,于2024年8月挂牌新三板。此次冲刺北交所,卓海科技的保荐机构已由光大证券改为海通证券,募集资金也自原先的5.47亿元增至7亿元。

出品|清流工作室

作者|周淼 主编|赵妍

近日,无锡半导体设备企业卓海科技北交所上市招股书获受理,该公司主营半导体前道量检测设备维修和开发,此前冲刺创业板IPO未果,于2024年8月挂牌新三板。此次冲刺北交所,卓海科技的保荐机构已由光大证券改为海通证券,募集资金也自原先的5.47亿元增至7亿元。

作为晶圆加工环节的重要生产设备,前道量检测设备可用于测量、缺陷检测等场景。据设备来源的不同,前道量检测设备可分为原厂设备(如KLA等国际龙头自研生产)、国产设备(如中科飞测等国内企业自研生产);

修复设备则来自卓海科技等修复设备企业。据了解,卓海科技的收入便主要来自修复海外(美、日、韩等)国际大厂10多年前推出的旧款退役设备以实现二次利用并获利。招股书显示,该类业务报告期内占公司营收比例均在90%以上。

不过由于半导体设备翻新与设备的自研存在本质区别,在此前2022年冲刺创业板上市时,卓海科技的业绩虽然迅速增长,但仍因“未能结合行业情况充分说明其‘三创四新’特征,不符合创业板定位要求,对是否存在对发行人持续经营有重大不利影响的事项解释不充分”遭到拒绝。

此次北交所上市,卓海科技虽然实现了部分自研设备的商业化,但2024年相关收入占营收比例仅为2.62%。在研发上,卓海科技自研设备的技术指标支持28nm以上制程,其研发投入亦低于同行中科飞测(668361.SH)等自研设备企业。

主要产品市场竞争格局生变

公开资料显示,卓海科技成立于2009年,早期从事半导体设备的技术服务和贸易业务,彼时国内半导体产业刚起步,前道量检测设备完全依赖进口。2012年,公司创始人相宇阳发现海外淘汰设备的商机,逐渐转型前道量检测设备翻新领域。

2015年,卓海科技成功修复首台12英寸晶圆检测设备,2018年,得益于国内半导体产线大规模建设,卓海科技的业绩曾迎来爆发式增长。招股书显示,其营业收入自2019年的数千万元增至2024年的4.65亿元,其中在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118.31%。

不过近年来,卓海科技的营收增速放缓,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3.14亿元、3.81亿元、4.65亿元,其净利润则在2024年同比下滑21.6%至1.04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自60.58%降至46.57%,公司将此归因于半导体行业周期影响。

事实上,在上一轮IPO问询中,卓海科技的营收快速增长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便是监管关注的重点。需要说明的是,半导体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更新换代速度较快,晶圆制造企业需通过制造工艺的持续升级来保持领先。与国际市场不同,我国下游晶圆制造产线以成熟制程为主。

根据此前公告,卓海科技彼时认为其产品存在较大市场空间,一方面益于半导体行业的繁荣发展,我国大陆前道量检测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在2020年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市场,而前道量检测设备国产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国产化率仅为2%);

另一方面则是国际半导体龙头企业为满足晶圆制造工艺的迭代需求,专注先进制程设备的研发并逐步退出成熟制程设备生产,而国产半导体设备技术性能和品牌知名度仍有待提高,使得国内成熟前道量检测设备市场存在较大的供应缺口。

彼时,卓海科技曾称国内前道量检测设备市场主要由 KLA、AMAT、Hitachi等国际龙头企业主导,不过按照其此前的说法,上述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赛道主要在先进制程领域,且由于上述企业销售规模大、产品种类覆盖广泛,与公司缺少可比性。

不过从最新申报材料来看,卓海科技面临的市场格局或已发生改变。清流工作室注意到,相较于上一报告期,卓海科技此次报告期的同行可比公司中,除了上述提及的国内自研设备企业,亦新增了上述国际龙头企业的修复部门。

按照卓海科技最新招股书的说法,国内先进制程的前道量检测设备市场,主要被上述KLA、等国际龙头企业的新设备部门所占据,而成熟制程市场,主要被上述国际龙头企业的修复部门所占据;公司的修复设备板块与其修复部门竞争,自研业务板块与其新设备部门竞争。

卓海科技还表示,国外发达市场修复业务亦历史久远,且国外龙头企业普遍开设修复部门。如在前道量检测设备市场,上述KLA在官网明确表示其持续向客户提供前道量检测修复设备;AMAT亦明确表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成本效益,其尽可能使用翻新部件进行维修和再制造。

同时,据招股书援引的QYResearch数据,在修复设备领域,卓海科技不断开展与原厂修复部门的竞争,市占率在2023年已达7.39%,系该行业全球市占率排名第三的企业,仅次于上述KLA和Hitachi的修复部门。

清流工作室注意到,对于国际龙头企业的修复业务,卓海科技其实亦有提及。在此前上市委问询公告中,监管便要求卓海科技在“可持续经营风险”问题中说明关于国际龙头企业逐步不再生产成熟制程设备的表述是否准确、客观及依据的充分性;

而按照卓海科技彼时的说法,国际大厂KLA修复设备业务已存在多年,但并非其发展重点,且覆盖的产品型号较少,对公司影响较小。也就是说,上述国际大厂的修复业务或仅在短短2、3年内便实现了迅速发展。

除此之外,卓海科技国内的同行对手亦有所增加。相较上一报告期,卓海科技此次的同行公司除了以自研为主的中科飞测、睿励仪器等前道量测检测设备供应商外,还新增了与公司业务模式类似、收入规模亦达数亿元的修复设备企业大摩半导体。

从卓海科技的下游客户来看,公司自称已形成了包括客户A、客户B、 士兰微、客户C、华虹半导体、华润上华等在内的优质终端客户群。上述优质客户虽然一度为卓海科技的前五大客户,但在2024年均已退出。

存货准备计提不充分引关注

除了上述营收快速增长的情况外,卓海科技的存货账面价值情况与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是否充分亦曾经引起了深交所上市委的关注。按照卓海科技的说法,其退役设备翻新业务为非标准化生产流程,为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公司须提前采购上退役设备作为原材料储备。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公司采购备货增长,存货规模有所增加。2022年至2024年,其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4.31亿元、7.56亿元及7.41亿元,远超出同期营收水平的3.14亿元、3.81亿元和4.65亿元;占各期末流动资产比为57.44%、69.87%及74.87%,亦远高于同行中科飞测的水平。

此外,由于退役设备修复流程较为复杂,导致其备货周期相对较长,卓海科技的存货周转率亦低于同行,仅有0.35次/年、0.26次/年、0.33次/年。在业内看来,存货占总资产比高、存货周转率较低的公司通常需要提高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来降低运营风险。

不过清流工作室注意到,卓海科技关于存货跌价计提的充分性曾遭到质疑。2021年、2022年,卓海科技的存货跌价比例分别为1.28%、1.75%,而同行中科飞测分别为3.12%、3.23%,中微公司分别为5.07%、2.97%。2023年,卓海科技的存货跌价比例为1.67%,仍低于中科飞测的2.82%。

据此前问询公告,卓海科技报告期的存货跌价比例亦均低于2%,未计提跌价的退役设备主要为同型号、相似型号近期已实现销售或有在手订单、制程较为先进的产品,预计销售价格均高于存货账面价值,未出现减值迹象。

对于这一情况,监管曾要求卓海科技结合存货产品的技术迭代速度以及预计销售周期,说明以同型号或相似型号近期已销售作为预计销售价格高于账面价值的依据是否合理,并对比同行业可比公司分析发行人存货跌价计提比例是否充分。

不过卓海科技彼时仅称终端应用市场对不同制程产品有持续需求先进制程产品对成熟制程产品替代速度未显著加速以及退役设备销售指导价受平均销售周期影响较小,并未进一步对比分析同行公司的情况。

此外,对于如中科飞测科存货跌价比例高于公司的原因,卓海科技的解释亦存在疑点。在此前公告中,卓海科技表示中科飞测存货跌价比例较高,是由于其2021年、2022年末存货结构中发出商品占比近半,部分发出商品客户导入时间较长,尚处于验证阶段。

清流工作室注意到,中科飞测在2022年正处于IPO期间,而其彼时在回应监管关于存货跌价计提比例的情况时却表示,公司发出商品订单支持率较高,报告期各期末(2019年至2021年)均在97%以上。同时,中科飞测亦认为其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处于合理水平。

至于上述“发出商品客户导入时间较长、尚处于验证阶段”的说法,并非中科飞测回复其存货跌价计提比例时的解释,而是回复其“2021年发出商品金额和占比涨幅较大”、“存货周转率较低”等问题时的解释。

反观卓海科技,其2021年、2022年上半年的存货整体期后已结转收入、有在手订单比例仅为42.41%、30.97%。对此,卓海科技则表示是公司存货通常并非当期采购、当期生产、当期销售的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购买大量退役设备存货,卓海科技的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已经持续多年为负,2020年至2023年分别为-3533.05万元、-5370.37万元、-1.43亿元、-1.53亿元,直至2024年调整采购策略才有所好转。

来源:网易清流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