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到了一年春耕播种的季节,但本该生机盎然的田野里,却是另一幅景象,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漫山遍野的塑料地膜,在笔者老家,白色的一般是种植花生采用的,绿色的一般是为了遮阳、种植生姜的采用的比较多;此外,与播种季节相伴随的,还有空气中刺鼻的农药气味,以及堆积在田间地头
又到了一年春耕播种的季节,但本该生机盎然的田野里,却是另一幅景象,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漫山遍野的塑料地膜,在笔者老家,白色的一般是种植花生采用的,绿色的一般是为了遮阳、种植生姜的采用的比较多;此外,与播种季节相伴随的,还有空气中刺鼻的农药气味,以及堆积在田间地头的农药瓶。
(左图:随手丢弃在地头上的3个除草剂农药瓶,右图:田野里随处可见的塑料地膜)(拍摄:Yang)
近日,蒋高明教授以《化学化农业是否已走到尽头——蜜蜂消失意味着什么?》为题写了一篇文章,用蜜蜂消亡的警钟向人类发出叩问“蜜蜂消失意味着生物多样性崩溃可能已经发生,蜜蜂之后会是什么物种?蜜蜂之后的之后会不会是人类自己?”当授粉昆虫面临集体消亡的困境,我们人类是否还能继续漠视这场由化学农业引发的生态危机?
蜜蜂消亡是自然界向人类发出的通牒。蜜蜂的集体死亡绝非孤立事件。有研究表明,过去短短十年时间,全球有将近30%的蜜蜂消失了,并且蜜蜂数量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研究花粉上的杀虫剂残留物时发现,在蜜蜂采集回来的花粉中,至少含有六种以上的农药成分,其中,包含有毒性极强的类尼古丁(Neonicotinoid),又称“新烟碱”(是一类和尼古丁相关的神经活性杀虫剂的总称)。当蜜蜂从作物中摄取大量的毒素,就会抽搐而死。毒性较低的农药则会让蜜蜂晕头转向,从而找不到回去的路、迷失归巢方向,因此无法将花粉带回巢中喂食幼蜂,进而影响整个蜂群的生存。在湖南某柑橘产区,农民曾因过度使用新烟碱类农药防治木虱,而导致周边20公里内蜜蜂绝迹。最终,人工授粉的柑橘成本暴涨三倍。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困境,正是化学农业不可持续的鲜活例证。
(摄影:王延伟)
蜜蜂消亡这种现象的背后,是化学农业对生态链的全面瓦解。有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农药单位面积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化肥利用率却不足40%。在山东某蔬菜种植基地,土壤因常年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有机质含量已从80年代的3.8%暴跌至0.9%,土地正从生命体退化为化学容器。而土壤中的蚯蚓已基本消失,土壤板结越来越严重。有的蔬菜种植户甚至每隔三年就要把大棚里失去活力的土壤挖出来重新换一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更严重的是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化肥渗入地下水,使得农村地表浅层水硝酸盐超标;飘散在空气中的农药微粒,导致农村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病率远高于城市;甚至某些高毒农药的代谢物会通过胎盘对新生儿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当农民为农作物的增产欢呼时,付出的却是自身健康与生存环境的双重代价。
生态农业是未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在山东弘毅生态农场,采用“六不用”技术种植农作物,即不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与转基因种子。这一模式已经持续了19年,不仅没有出现害虫泛滥的现象,而且农作物的病害程度也很轻,但农作物的产量却常年保持在稳产、高产(特别是遇到极端灾害天气的情况下,生态农业的亩产量通常会超越使用化肥、农药的种植户的产量),最关键的是农产品中没有任何农药残留,且对环境友好、对身体健康。农场里不仅大量的蜜蜂存在,而且瓢虫、螳螂、草蛉、食蚜蝇、蜻蜓等天敌维持了生态平衡。实践证明,农业害虫完全可以通过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的方式得到控制,且不会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关键的是保护和恢复了生物多样性,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重建生态平衡,是目前农业必须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否则,乡村生态振兴无从谈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远离乡村,只剩下记忆中的“乡愁”。如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既能长出健康庄稼,又能听得见鸟儿歌唱、青蛙鸣叫,且能看得见蜜蜂飞舞的故乡?这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正视的一个严峻问题!
文/Yang
审/子舒
排版/angel
来源:专注农村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