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二妻”闹剧,不该成为流量的兴奋剂丨中听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4-18 17:30 2

摘要:4月17日,一张婚礼请柬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关注和质疑。请柬内容显示,4月19日,新郎吴某将同时与新娘周某、陈某在毕节某酒店举行婚礼,邀请好友参加,并附带发出3人婚妆视频。

评论员 李长需

事出反常必有妖,言不由衷定有鬼。

4月17日,一张婚礼请柬在多个社交平台引发关注和质疑。请柬内容显示,4月19日,新郎吴某将同时与新娘周某、陈某在毕节某酒店举行婚礼,邀请好友参加,并附带发出3人婚妆视频。

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证实,其中一人为新郎前妻,三人拍摄婚纱照系“闹着玩”。在民警劝导下,三人已取消联合婚礼计划,新郎将仅与现任未婚妻举行婚礼。

(图源:网络)

敢明目张胆搞“小三口”,在一个不能娶小妾的年代,不可想象。《婚姻登记条例》规定的一夫一妻制,这三位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们还敢于去做挑战,显然洞悉律师所说的“一男两女结婚”违法,但“一男两女”只要不登记,拍婚纱办婚礼未必违法。因为法律明确规定,婚姻关系是以“结婚登记”为必要条件的。

花大把银子“闹着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不划算,从成年人的角度来说不成熟,但都“二婚”了,好歹那笔账都能算得清楚。很显然,“不划算”背后隐藏着“太划算”,“闹”着玩也是流量经济在鼓噪罢了。

在心理学上,有个“尖叫效应”。比如在满是人群的街道中,有人突然歇斯底里地尖叫,往往能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以此博取更多的眼球。“一夫二妻”闹剧,可称得上是应用“尖叫效应”的范本:前妻与现任同框的戏剧张力,暗合宫斗剧的叙事结构;“一屋三人”的文案设计,踩中了挑战传统伦理的话题张力;而刻意模糊真实与表演的传播策略,更是复刻了《楚门的世界》的虚实交错感。这种多重反常元素的叠加,构成了尖叫效应的完美触发器。

(图源:网络)

而事件发酵的轨迹,也印证了其预设的流量热度:从最初网友质疑“重婚罪”的严肃讨论,到在算法助推下迅速“破圈”,每个细节都精准踩中传播爆点;而当舆论争议达到临界值时,热搜榜自动裂变为“当代韦小宝”等7个子话题,又形成传播矩阵的持续引流。这番操作,堪称新媒体时代流量病毒式传播的模版。

但流量狂欢的结果,是撕裂舆论,也是在制造危险的道德松弛。当短视频平台“假装家暴”摆拍视频获得百万点赞,当情感主播可以编造离奇故事收割打赏,公众的情感阈值被不断拉高,人们所形成的社会共识在不断脱离轨道。就像这场婚礼闹剧一样,过山车式的刺激之后,只剩下一地鸡毛——如果连婚姻契约都能成为流量道具,社会信任体系的根基恐怕将要动摇,而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良俗这个隐形护栏,也将沦为网红的打卡背景板。

(图源:视觉中国)

最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对此类事件一再宽容,将会造成伦理红线的一再系统性偏移。而这种偏移也将刺激大量创作者,不断地在“法律边缘试探”,制造出一波接一波的“尖叫效应”。这恐怕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如何遏制“尖叫效应”,成了当下最紧迫的议题。

算法可以制造流量,我们当然可以利用算法驯服流量。破局尖叫效应,就有必要利用算法建立防御机制。比如建立“伦理熔断机制”,引入“荒诞指数”检测,对刻意制造制度冲突及某类违反伦理的内容,实施梯度管理,当达到某种反常阈值时及时予以熔断,从而掐死后继者继续“尖叫”的冲动。

这在技术上并不是什么难题,关键在于想不想,愿不愿。

来源:晏乐童育儿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