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安全”这一消费者感知最弱的车辆要素被推上了汽车行业的风口浪尖,而国家相关部委关于动力电池新国标和规范智能驾驶发展的两份文件,也昭示了一件事——智能电动车安全标准和规范的升级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智能电动车分上半场和下半场,但安全不分。
近期,“安全”这一消费者感知最弱的车辆要素被推上了汽车行业的风口浪尖,而国家相关部委关于动力电池新国标和规范智能驾驶发展的两份文件,也昭示了一件事——智能电动车安全标准和规范的升级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在汽车产业从传统燃油车至智能电动车新时代的切换中,行业习惯分出“上下半场”,“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的表述你一定烂熟于心,这一划分是行业对于新时代发展阶段不同重心的共识,但站在现在来看,行业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我们似乎把发展速度看得太重了。
智能电动车可以分上半场和下半场,新技术、新事物也可以被更宽容以待,否则创新将无从谈及,但底线不能放弃,而底线毫无疑问就是“安全”,如果没有这个底线贯穿“全场”,智能电动车的所谓新时代不过是空中楼阁。
命都没了,还谈什么新时代。所以对于始终把安全看得比天还大的企业,笔者一直心存敬意,并认为应该在这个行业急需拨乱反正的时刻把他们拿出来大力宣传。这时候不树立起安全的标杆,难道还要让生命和惨烈的事故一次次教育市场吗?所以今天笔者要毫不避讳的“吹一吹”吉利汽车。
安全“论迹又论心”
有一句话叫“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但在汽车企业对于安全这件事上,必须“论迹又论心”,因为我们必须明白,如果没把安全理念根植于企业经营的基因里,其技术、产品、营销一定会出现对安全的“忽视”。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曾说过一句话:“企业的基因,要从根子上形成安全为本的产品研发理念,当其它条件与安全设计有冲突时,首先选择安全优先的排他性优先级研发流程,而不是相互妥协。”
早在2007年,吉利在《宁波宣言》中就喊出了“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这一口号,这时候吉利还没有收购沃尔沃,所以那些认为吉利重视安全是因为收购了沃尔沃的观点也可以歇歇了。
有吉利高层曾在介绍他们对于安全的重视时对笔者讲过一个小故事,当年李书福收购沃尔沃之前就多次表达他对沃尔沃安全理念的推崇,甚至会因为想要收购这家企业“兴奋得睡不着觉”。
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切片,但生动展示出了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对于安全的“痴迷”,也是吉利后续30多年发展中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始终引领行业安全理念进化的一个注解。
比如,2016年,吉利在行业中首创“安全识别圈”理念,打造车辆安全整体解决方案;2020年,吉利又在行业内创新提出“全域安全”的开发理念,提出生命安全、健康安全、财产安全、隐私安全四大安全域,为用户提供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功能安全、新能源安全等9大安全技术。
即便到了现在,智能化成了车企传播的重点,吉利依然在各种场合强调安全,3月下旬的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其他车企花式打广告宣传自家的智能驾驶,而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却在演讲中提了30次“安全”,并留下金句——没有安全托底的汽车智能化只能是空中楼阁。
而就在这之前二十多天的吉利全域AI智能发布会上,吉利发布的千里浩瀚智能驾驶方案,强调的依然是“安全平权”,淦家阅表示,吉利的智驾方案要满足各个不同层次的需求,可能体验会有不同,但安全绝对是平权的,安全不平权的智驾,是一个基座不稳的空中楼阁。
吉利对安全的坚守贯穿了其30多年发展的每个阶段,安全“论心”这一关吉利毫无瑕疵。
安全世家的超纲实力
对安全的重视,当然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有心无力的坚持安全也没什么实际意义,而吉利对安全理念的实践是“有标准,高于标准,没有标准,吉利就是标准”,各种测试不比国标超个几倍,完全不符合吉利的风格。
从离我们最近的事说起,文章开头提到的动力电池新国标《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于3月底发布,并将于2026年7月1日开始实施,新国标将热扩散测试要求从“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升级到“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
新国标还增加了底部碰撞测试,考察电池底部收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相比现行标准,新国标大幅提升了标准,因此被成为“史上最严”,有业内人士表示,按照新国标,目前销量表现优秀的车企需要花大力气去升级电池包结构,包括增加电池中气凝胶用量,否则将无法通过新国标,这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至于吉利,完全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因为吉利现行的标准就可以适配新国标了,甚至新国标起草者中就有吉利的身影。
以神盾电池为例,在其测试中电池必须经过全场景极限工作的100多项电池包级基础测试,比国标多出80项。在快充循环后安全项目上,神盾电池循环老化次数超现行国标200多次;过温/过流/过充电/过放电/外部短路保护这几项,神盾电池测试后绝缘电阻高于现行高标要求20倍以上。
此次新国标中新增的电池底部碰撞测试就是由吉利牵头制定的,早在2023年2月,吉利就对外公布了新能源汽车底部碰撞测试标准,吉利银河在行业内第一个做到了30公里时速拖底冲击、20公里时速整车拖底,都无损伤。
“不应试”还体现在吉利的安全标准是适用于全球的安全标准,吉利的电池安全测试满足89个国家法规要求,包括全球最为严苛的欧洲。
前不久吉利银河E5在奥地利TECCON实验室做了50公里时速正面中心柱碰的测试,测试后车内空间基本没有变形、电池无漏液无起火、车门可打开,司机和乘客关键部位保护到位,轻松在超纲测试中拿下高分。
这事有多超纲呢?正面中心柱碰,是模拟现实中车辆高速撞上电线杆、交通标志杆这种极限场景,国标中没有强制要求,行业内通常进行实验的速度是35km/h,而吉利选择用50km/h的速度去做测试,这样的速度意味着碰撞能量将提升104%。
出色的安全表现,让吉利银河E5拿下了欧洲E-NCAP和澳洲ANCAP双五星安全评级,成为获得全球唯一一个“全球双五星”的15万级中国品牌纯电SUV。
自己“不应试”还不够,吉利还希望全行业一起提升安全标准,因此吉利在2024年8月银河E5的发布会上,就对全行业共享了其隐藏式门把手安全专利。今年,吉利还将发布智能安全汽车全域安全白皮书,公开安全技术成果,对于当前蒙眼狂奔的智能汽车来说,这无异于一剂良药。
写在最后
每次当行业发展遇到波折的时候,像吉利这样三观极正的长期主义者,都会成为“中流砥柱”的角色,这次也不例外,无论行业发展多快,新技术新理念多么具有颠覆性,吉利对于安全底线的坚守,都值得被反复提及。
来源:滴星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