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句话点题:糖尿病脚麻、刺痛、灼热感,不是老了,是神经出问题了。很多糖尿病患者一说“脚不舒服”,家属第一反应是“是不是血糖高了”。但真相往往更复杂:这很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一种进展缓慢却极具破坏力的并发症。而依帕司他,正是被推向舞台中央的“救兵”。
糖尿病一旦控制不好,血糖长期偏高,就像在身体里“泡糖水”。神经最先泡坏,尤其是腿脚的感觉神经。这就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本质。
最典型的表现是:脚底像踩针、像烫水泡过、夜里火辣辣地痛,一碰就难受,甚至走路都像踩棉花。这不是简单的不适,是神经已经受伤了。
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50%最终会出现某种形式的神经病变,其中周围神经病变最常见,严重者甚至会发展为足溃疡、截肢。
依帕司他(Epalrestat)是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听起来很陌生?通俗点说,它是用来“阻断高血糖破坏神经的路径”的。糖尿病时,身体里有种叫“多元醇代谢通路”的东西被激活,会让葡萄糖变成一种叫山梨醇的物质。山梨醇在神经里越积越多,就像垃圾堆积,最后让神经“短路”。
依帕司他能抑制这个过程,减缓神经损伤的进展。这不是理论。国内外多项研究已证实它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效。例如,《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年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依帕司他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和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维生素B族的传统治疗。
别幻想吃药能“逆转”神经病变。依帕司他不是灵丹妙药。它的作用是“减缓”和“改善”,不是“根除”或“逆转”。
神经一旦坏死是不可逆的。依帕司他能做的,是在还没太严重的时候,延缓病变进展,改善感觉异常和疼痛,让生活质量不至于断崖式下滑。所以,越早用效果越好。等到已经出现严重萎缩、肌肉无力、反应迟钝,再吃药,意义已经不大。
这点很多人关心,也的确有必要说清楚。依帕司他是可以长期服用的。它最早在日本上市,已有30多年历史,安全性数据较为充分。
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专家共识(2022年)》明确指出:依帕司他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以长期使用。
但,长期用不代表“毫无风险”。少数人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胃肠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所以,医生一般会建议在用药期间定期查肝功能。肾功能方面,依帕司他无明显影响,但对于本身就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还是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单靠依帕司他,远远不够。控制血糖,才是根本。如果血糖控制不好,再多药也救不了神经。临床上我们常见这样的情况:患者吃依帕司他,症状刚有点改善,就开始放松血糖控制,结果神经病变继续恶化。
这是用药最大的误区。依帕司他是“辅助”,血糖控制是“主力”。没有血糖控制的基础,其它治疗都是空中楼阁。
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该吃。只有明确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特别是以感觉异常为主的患者,才是使用对象。
轻微症状、没有功能障碍的患者,首选还是控制血糖和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需医生评估后决定。特别注意:依帕司他不适合孕妇、哺乳期女性、严重肝病患者。
目前,依帕司他是国内唯一获批用于DPN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但并不是唯一选择。临床上,我们也会联合使用甲钴胺(维生素B12的一种)、α-硫辛酸、加巴喷丁等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疼痛、促进神经修复,但它们作用机制不同,不能替代依帕司他。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会联合用药,协同作用,尽可能改善症状。
这句话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你是糖尿病,脚已经开始不对劲——该吃。依帕司他不是用来等病变“确认晚期”才用的,它是用来“扼住早期恶化脖子”的工具。
一般建议至少服用3个月,评估疗效后再决定是否继续。有些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但关键一句话:别自己乱买乱吃,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糖尿病的可怕,从来不是血糖本身,而是那些悄无声息的并发症。周围神经病变就是最典型的“沉默杀手”。让你从走路不稳,到夜不能寐,再到足溃疡截肢,最后卧床不起。别拿“老毛病”敷衍,别把“脚麻”当小事。
依帕司他不是万能的,但在你还来得及的时候,它是保住神经系统的一个机会。别等神经坏死了,才翻药盒找它。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②.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专家共识(2022年)[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3):161-170.
③.胡晓波,李建平.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5-48.
来源:吾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