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出生在一个三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庭,受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三代相传一颗红色的心。他从小便了解到,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南湖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三大战役”在这里指
从物理公式到山河经纬:
一名支教老师的“跨界革命”
李嘉铭,男,物理系2020级物理师范专业本科生,首都师范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河北平山分团长。
他出生在一个三代共产党员的红色家庭,受父辈们的言传身教,三代相传一颗红色的心。他从小便了解到,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南湖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是一个耀眼的红色地标,“两个务必”在这里诞生,“三大战役”在这里指挥,“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作为红色革命老区,承载着无数战士的光荣。
作为一名师范生,一名共产党员,他意识到,教师的粉笔与战士的枪杆,承载着同样沉重的使命。本科期间,作为班长,他是凝聚班级的领航者;作为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亦是贯通院系的枢纽,更在万人学府的舞台中央,以校会办公室部门负责人的身份主导多项校级大型文体活动的策划与执行。然而当同学们的喝彩在耳边回响时,他却将目光投向在群山褶皱里的孩子们,毅然决然报名研究生支教团,他想: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是山里的孩子可能没有条件行万里路,那就把万里路上的沿途风景‘带过去’!”
当物理系的师范生遇见地理课堂
初到河北平山古月中学,便遇到了令人头疼的事情,“你来带高一和高二年级的地理课吧,我们这里没有物化生”,就这样他以地理教师的身份开启了一年的支教旅程。跨年级备课的挑战、学科跨界的磨合、学生欠缺的学习热情、普遍二三十分的考试成绩……像一道道待解的难题,物理人教地理、大学生带高中生、城市思维碰撞乡村现实,导致课堂显得有些局促,眼瞅着课堂上打瞌睡、走神的学生越来越多,他有些慌神。
但是他不会轻言放弃,誓要打赢这场关于唤醒与重塑的“突围战”于是,地理组老教师课堂的角落,总会出现他的身影;他也经常邀请同事们组团来听课。“不关注学生是否听懂”“基础知识不扎实”“声音太小”……刚开始,他听到不少问题反馈。先是跟老教师“照搬照抄”,原模原样地把上课的话术、知识点、时间安排“重演”一遍;又在课下通过线上线下双结合的方式,一边通过网课自主学习,另一边找教研组长“补课”,补充地理方面知识的欠缺……他的课堂“抬头率”逐渐变得很高。慢慢的在接下来的每一次大大小小的考试中,他所带的班级都会出现地理单科年级前三的同学。
完成了“拔尖”任务,接下来要把关注点放在“中等生”和“潜力生”的身上,他组建“互助小组”打破单向输出,让擅长不同方面的同伴结成联盟,知识的流动从垂直变为网状;构建“翻转课堂”,让腼腆的小孩站在讲台上讲解,教与学的权力关系在此重构,自信在此刻生出萌芽;下发“学生帮扶问卷”,像一台精准CT机扫描出每个孩子的特点。
他经常找学生谈心,在一次找到班级“总分倒数、白卷成堆”,名副其实的“差生”,他说“我成绩高不了,打算等高二上完了就不再上学了,我爸爸已经帮我找到一份工作了,直接去工作就好了。”他深吸一口气然后激励他:“学习是为了有机会去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你看这本书,一共就一百多页,我们距离这学期结束还有一百多天,我们每天一起学习两页,把这两页学的通透,相信你没问题的,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他若有所思,似乎默默接受了学生与老师合作的这场赌约。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每天都捧着课本和笔记本,用一个大课间的时间来补课,笔记详细且工整,日复一日。到了期末成绩出来的那天,他赌赢了,他的学生取得了年级第一、班级第二的惊人成绩,而他的学生也赌赢了,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所谓“差生”,不过是尚未被找到解锁方式的宝藏。
激活"生命矿脉",
在应试土壤里培育多元生长
山区教育常陷入“唯成绩论”的困局,但支教的使命,在于重新定义“成长”的维度。
他在尘土飞扬的操场,组建了学生篮球队,并一次不落地参与到他们日常的体育课中,总在课堂打瞌睡的少年,转身成为三步上篮的“流川枫”,而总缩在教室角落的小男孩,在联防战术中找到了团队归属,此时此刻的运动场也可以是德育课堂。
作为曾经的乐团打击乐手,他在专业课堂遇见另一群如他一样“音痴”。这里虽然乐器稀缺,但不乏充满热情的演员,他利用经验,帮助他们合排曲子,当第一次完美演绎一首曲子之后,学生们顾不上放下手里的乐器,欢呼声震耳欲聋,让人不禁包含热泪。这里没有打击乐的专业,他不仅一对一给学生辅导,更是亲自上场,《金蛇狂舞》、《象王行》......一首接一首不知疲倦,最后与同学们登上了多场活动的舞台,舞台灯光照亮的不只是乐谱,更有被点燃的前进动力。
这里的美术专业学生们用画笔描绘心中美好,于是他联系到“读库团队”,并广泛向学生们征集作品,投稿并收录于《读库生鲜》作品集中,“老师你看看我的”“不,先来看看我的”,学生们兴奋地向他展示着作品。支教是一个双向滋润的过程,他陪同学生们共同作画,“老师这里可以这样画”“这里再补两笔”,在“小老师”的指导下,同样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他们都是一张白纸,需要用斑斓的自信绘出未来。
翻越"认知山脉",
所有学科终将汇成滋养生命的河流
虽然教地理,物理人的思维始终在血液中奔涌。通过了解,这里没有条件配备专门的物理实验室及物理实验器材,所以初中学生只能通过视频演示来学习实验部分,对物理中考实验部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物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无感,作为一名物理师范生感觉到深深的无力感。他希望用一些“震撼”的物理现象,带领孩子们走进物理“大观园”。
我用楞次定律解释地磁场对候鸟迁徙的影响,借伯努利方程演绎山谷风的形成机制;他用饮料瓶加干冰和水制作简易加湿器;他用学生们最喜闻乐见的事情,比如大火的电影《哪吒2》,给学生用最简单的话解释了里面所出现的物理知识,而学生在“生活中的物理”汇报中,用光的全反射和折射定律分析《名侦探柯南》中的案件,在这一刻教室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掌声。“老师在你开这个课堂之前,我真没注意到这些”,他欣慰的笑了,知识终于撕下试卷上的标签,回归解释世界的本质。
同时作为学生骨干,他想将他的故事化作另一种育人资源。通过讲述在学生会的工作经历,不是炫耀,而是想告诉大家:无论身处何处,主动参与、勇敢尝试,就能在平凡中创造闪光的故事。希望你们也能成为自己生活的策划者,在未来的舞台上,自信地写下属于你们的青春剧本。
这些跨界的尝试印证着: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某科专家”,而是塑造“完整的人”。
在古月中学支教的这段日子里,深刻感受到平山县作为红色圣地的厚重历史赋予教育的特殊使命。以信仰塑魂、以创新破局、以传承立心,做好红色火炬的传递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首师培养他成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他走向祖国需要的地方,遇见深林,开辟平地,遇见旷野,携手古月中学,影响更多青年和少年立初心、知担当。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