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读书会第22期:聚焦《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8 20:19 2

摘要:2025年4月17日上午,察哈尔读书会第22期暨《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新书发布会在察哈尔学会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王义桅教授所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各位嘉宾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再造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再造

2025年4月17日上午,察哈尔读书会第22期暨《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新书发布会在察哈尔学会举行。本次读书会聚焦王义桅教授所著、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各位嘉宾学者就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再造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再造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现代化的真正启迪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应对特朗普关税战等议题,从区域国别学、国际传播学、文明研究等视角作出精彩发言。

本次会议由察哈尔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研究员柯银斌担任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担任领读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于佳,广东共赢经济学研究院院长马国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刘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赵新利教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崔洪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存海,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会长、四观书院院长廖彬宇等参加研讨。

读书会伊始,柯银斌主任组织与会人员进行个人介绍。

随后于佳老师为大家演奏钢琴曲《童年的回忆》,在优美的乐声中,本次读书会拉开帷幕。

首先,王义桅教授用“三四五”概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三是三重世界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在器物上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的协同推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蓝本;在制度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过程民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治理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治理范式;在精神文明层面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重构现代化价值内核。四是“四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特长历史、特大规模、特落后国家、特世俗文明背景下的现代化的傲人成就。五是五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精神双繁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了现代化典范。中国式现代化以“天下观”取代零和博弈思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既证明了古老文明复兴的可能,又开辟了一条“成为自己而非成为西方”的现代化新路,为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随后进入嘉宾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党委书记林建华教授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也是难度最大的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本就处于世界坐标系,理应且必然具有世界意义。他赞扬道,《胸怀天下: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一书的阐释了现代化的本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互相再造的学理依据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中的历史性意义,本书以弘扬立己达人之精神、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研究的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教授结合中东地区发展实践,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三点启示。其一是政治独立是现代化根基,中国以“两弹一星”等战略能力筑牢主权屏障,为现代化提供了安全保障。其二是社会主义道路打破资本逻辑桎梏。相比资本主义现代化依赖资本积累导致贫富分化与经济危机,中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平衡多数人利益,快速建立完整工业体系,避免了拉美国家“中等收入陷阱”和埃及等国的体系依附困境。其三是动态竞争优势驱动产业升级。他认为,中国通过技术立国与生产力革新,避免了沦为全球体系边缘,为发展中国家探索出一条兼顾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现代化新路。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于佳从新结构经济学角度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的启迪展开陈述。当前非洲面临经济发展不足与绿色转型的双向挑战,中国如光伏产业等新三样技术大大降低了发展中国家应用的成本,助力非洲实现工业化。中国式现代化给非洲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建设中提供了启迪。此外,于佳还赞成王义桅老师所提到的“无问西东、贯通南北”,强调实践中不仅要与南方国家合作,还应推动“中-非-发达国家”的三方合作形式,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研究员郭存海深入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对拉美国家的启示,指出拉美虽早于中国开启现代化,却因殖民遗产与外源性依赖陷入发展困境,资源主导型的经济导致产业失衡,沦为全球思潮试验田。相较之下,中国立足本土现实,以自主性发展打破依附性陷阱,坚持共同富裕与人民中心。同时他也指出美国在拉美渲染“中国威胁”是霸权逻辑的延续。通过分享自己当前正在做的《我们的田野·拉美青年蹲点记》双语纪录片,推动中国崛起经验可视化传播,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不复制“强加逻辑”,而是倡导拉美成为贡献者而非追随者。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南方提供兼具自主性与开放性的现代化方案,重塑全球南方发展叙事。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崔洪建围绕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与欧洲的关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展开探讨,提出应在多元维度中寻找平衡与发展方向。欧洲在观念和器物层面建构了现代世界,中国需吸收其有益部分,在自身特色与世界现代化之间找到平衡。在全球合作中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需打破西方固有观念、明确发展姿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渐进改革方式推进,处理好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破”与“立”,以“扬弃”的态度对待外来经验,避免出现“中国中心论”, 需要寻找普惠、包容且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赵新利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需与现代化国际传播双向赋能。当前国际传播若仅自说自话,易陷入叙事失效困境。他以抗战史研究为例,提出需借助他者视角和多国史料,得以增强叙事的客观性与说服力,类似方法论可迁移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阐释中。他呼吁打破学科与国界壁垒,构建跨域协同传播体系,整合历史学、国际关系与传播学资源,深挖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支撑,推动全球学者共同参与,避免单一叙事。国际传播需从经验输出转向知识共创,通过现代化传播技术、多语言载体实现中国故事的可信表达与柔性触达,为全球现代化叙事提供多元参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员刘英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具体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经济贸易现代化、产业发展现代化以及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面对如今严峻的中美竞争局势,中国应通过推动“基础设施走出去”促进区域互联互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标准”走出去加强各国软联通,打破美国标准垄断;通过“产业链走出去”,深化各国产业链、供应链耦合,增强应对关税战的能力;最后要真正通过通过提高制度水平造福于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模式的重要体现。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情研究院副院长鄢一龙指出中国现代化是内生传统与外部借鉴的结合,并非是西方模式的移植。从历史维度看,中国自古强调输出端治理,以民本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传统为当代为人民服务等理念提供历史根基。从当代特征来看,应从八大维度看待中国式现代化:超大规模、单一制国家、后发赶超、叠加压缩式工业化、绿色发展、共同富裕、自主开放、和平包容,共同构成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文明底蕴,形成于现代文明成果的创造性转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范式。

国际易学联合会荣誉会长、四观书院院长廖彬宇从文化与文明角度出发,提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三点思考: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逻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在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对历史的批判性继承,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为前提,追求世界化,这源于中华民族对和谐最高境界“泰和”社会的永恒追求;其次是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政治治理和文明演化的“九统”—— 道统、正统、血统、国统、学统、传统、建统、正统与一统。第三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历经“中体中用”、“中体西用”、“西体中用”,如今发展到“中体中用”的新时代。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智慧与营养,将会极大助力解决中国和世界难题的解决。

广东共赢经济学研究院院长马国书认为现代化的根本在于创造增量价值,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正源于坚持“增量改革”路径。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外汇管制体系,其优势均体现在通过正外部效应机制创造持续增量空间。针对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全球震荡,中国面临双重挑战与机遇:一方面需防范美元体系崩塌引发的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可借电子货币等创新工具探索新型国际结算体系,但需警惕若人民币未来成为储备货币,应重视如何平衡贸易顺逆差与货币价值稳定。他提出,面对全球生产力过剩的新常态,中国应重构现代化评价体系,在美元体系变革窗口期把握增量机遇,在货币变革中掌握主动。

会议尾声,王义桅教授提出日后希望与各位嘉宾就“技术的封建化、美元的操控化”等议题进一步研讨,期待下一期读书会的召开。

来源:察哈尔学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