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青年报》整版报道!重庆水警这支青年突击队的故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21:12 2

摘要:2023年10月,重庆市公安局水警总队“‘警’防溺水 ‘救’在身边”青年突击队获评全国优秀典型案例。这份荣誉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队伍。他们以青春之名,在长江与嘉陵江的激流中筑起一道“生命防线”,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誓言。

《重庆青年报》2025年4月15日

第5版 青年先锋

2023年10月,重庆市公安局水警总队“‘警’防溺水 ‘救’在身边”青年突击队获评全国优秀典型案例。这份荣誉背后,是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青年队伍。他们以青春之名,在长江与嘉陵江的激流中筑起一道“生命防线”,用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誓言。

重庆,这座被长江与嘉陵江环抱的山城,拥有551条流域面积超50平方公里的河流。随着“两江四岸”综合整治工程的推进,市民亲水活动日益增多,但暗流、漩涡与骤变的水深也让溺水风险陡增。2022年,一支由40名青年民警辅警组成的突击队应运而生。他们的任务明确:让悲剧“少一点,再少一点”。

“党旗所指,团旗所向。”相关负责人介绍,队伍以“123+N”工作法为核心——围绕“守护生命安全”这一中心,实行“平时+战时”双模式,突出“预防、救援、疏导”三大重点,联动多方力量织密安全网。成立3年来,这支队伍妥善处置水域生命救助类警情1600余起,救助1365人,意外溺水警情逐年下降。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与时间赛跑的日夜。

防患未然

从课堂到江滩的“生命课”

▲青年突击队队员给孩子们科普“防溺水知识”。

“真的往前一步水就有这么深了啊!”在珊瑚坝长江边,孩子们通过实地观测水位,切身感受水域风险。这是青年突击队打造的“防溺水体验课”。队员们将课堂搬到江滩,邀请师生、家长实地操作救生装备,用沉浸式体验替代刻板说教。“比起传统宣讲,这样的警示更震撼!”一名家长感慨。

预防,是防溺水的最前线。青年突击队创新宣教形式:线下设立全国首个学生防溺水教育基地,开放“水域安防体验中心”;线上推出9部防溺水微视频,播放量超300万次;联合市教委签订安全协议,压实学校、家庭、属地“三方责任”。

救援提效

四位一体的巡护体系

▲青年突击队队员将无人救援船投入水中。

“江中有人溺水!”今年4月的一个深夜,急促的报警声中,视频巡查锁定激流中的一个橘红色浮漂。青年突击队队员邓建斌疾驰快艇赶赴现场,用救生杆将精疲力竭的溺水者拖回。“幸亏浮漂延缓了下沉,为救援争取了时间”他事后总结。

成功救援的背后,是科技与机制的双重支撑。突击队织就“船巡、步巡、车巡、空巡”四位一体巡防网,在主城水域布设190余处生命救援公益点,投放救生装备2000余件。

更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水警全国首创的“公安武警水上联合巡逻”机制,让这支队伍的年均巡逻里程达2800公里。

心理干预

让绝望者重燃希望

▲心理危机干预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在重庆水警心理工作室的心愿墙上,一张字迹工整的卡片格外醒目:“未来可期!——小杨”。2023年,试图轻生的小杨被救起后,青年突击队队员张毅配合专业心理咨询师连续三个月为她疏导。“救助不仅是拉回岸边,更要拉回生活。”张毅说。

为打破“救而复发”的困境,青年突击队联合心理志愿团队成立“公安+”心语心理工作室,对跳江跳桥轻生群众进行“事后防治干预”,帮助解开心结,重燃生活希望。更令人动容的是,小杨如今成了一名志愿者,常回到江边劝说徘徊者:“你看,我也曾站在这里,但现在我想好好活着。”

协同作战

青春力量的“跨界联盟”

▲应急救护培训现场。

“救人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在马桑溪古镇长江边,青年突击队队员卓维正向大渡口红旭水上救援队的志愿者们演示救生绳用法。他的“学生”中,有冬泳爱好者、社区干部,甚至公交司机、公司职员等不同群体。这支队伍深知,守护生命不能只靠公安一家。

他们搭建起“警—校—社—家”联防平台:青年民警担任学校的防溺水辅导员,与社区“青少年之家”结对共建;联合港航、海事部门开展实战演练;发动高校志愿者参与江岸巡护……“每个人都是防线的一环。”青年民警陈徐说。去年夏天,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巡逻时发现孩童落水,利用培训所学配合民警成功施救。这件事被队员们称为“最骄傲的案例”。

荣誉属于过去,江河的挑战永远在前。这支青年突击队的故事虽被列为全国典型案例,但他们的脚步未停——新建的公安趸船和多艘高性能船艇即将投用,水域智慧安防体系正全天候扫描风险,更多“小杨”在等待被照亮。

两江潮水奔流不息,青春的身影始终屹立。他们用行动证明:守护生命,是刻进骨子里的使命,更是对“人民至上”最坚定的回答。

来源:警show年华

来源:平安九龙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