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亿!王健林又“割肉”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18 21:32 3

摘要:4月17日晚,一则公告让市场再次聚焦万达——同程旅行以24.9亿元收购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下称“万达酒管”)。

4月17日晚,一则公告让市场再次聚焦万达——同程旅行以24.9亿元收购万达酒店管理公司(下称“万达酒管”)。

这是王健林继出售万达广场、万达电影、海外资产后的又一次“割肉”。

1. 万达“割肉”

过去十年,万达的债务困局始终如影随形。

从2014年港股退市对赌失败,到2023年珠海万达商管上市折戟,王健林三次对赌协议累积的巨额债务压力,迫使万达不断“卖卖卖”。

仅2024年,万达就出售了26座万达广场、美国传奇影业股权和英国圣汐游艇公司,累计回血预计超百亿。

此次出售万达酒管,又是王健林的一次“迫不得已”:交易资金中1.249亿元诚意金或直接用于偿还4月29日到期的2.5亿元债券,剩余部分则用于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万达酒管并非边缘资产,而是轻资产模式下的“现金奶牛”。

财报显示,2024年万达酒管营收8.9亿港元,管理204家酒店、超4万间客房,另有376家待开业酒店,品牌矩阵覆盖奢华至中高端市场。但万达酒店发展整体亏损9.89亿港元,海外业务巨亏10.46亿港元,唯有酒店管理业务勉强盈利1.38亿港元。

剥离这块优质资产,王健林的无奈与决绝可见一斑。

2. 同程“捡漏”

对同程旅行而言,这笔交易远非简单的资产收购,而是一场战略升维。

作为OTA(在线旅游平台)领域的第三极,同程市场份额远落后于携程系,但其核心优势在于下沉市场,87%的注册用户来自非一线城市。

收购万达酒管,正是其从“流量贩子”向“产业链操盘手”转型的关键一步。

这一逻辑在海外已有先例,Booking Holdings通过投资酒店技术公司、并购元搜索平台,打造“预订-服务-体验”的全链条;携程亦通过丽呈酒店集团布局中高端市场。

同程的差异化在于,其以大众市场为根基,反向切入高端领域,试图在“下沉”与“升级”的夹缝中开辟新战场。万达酒管的九大高端品牌(如万达瑞华、文华、嘉华),填补了同程旗下艺龙酒店科技平台的中高端空白。

此前,同程通过投资美豪、珀林等品牌布局中端市场,但高端领域始终依赖第三方合作。如今,同程一举获得成熟的品牌矩阵、40万间客房资源,以及1700万会员的“万悦会”体系,直接对标万豪、洲际等国际巨头。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协同效应。

同程的流量优势可反哺万达酒店入住率(2024年仅为53.9%),而万达的线下场景数据又能优化同程的用户画像,甚至打通会员体系,构建“预订-入住-复购”的闭环。

业内人士对此评论:“这场收购或将重新定义中国旅游行业的竞争叙事。”

3. 行业变局

此次交易背后,折射出中国酒店行业的深层矛盾。

一方面,高端酒店市场供给过剩、收益率低迷。核心城市五星级酒店收益率仅6%-9%,郊区甚至低至4%。万达酒管2024年日均房价(ADR)下跌8.6%,平均客房收入(RevPAR)下滑11.8%,暴露出行业通病。

但另一方面,政策红利(入境游复苏、离境退税便利化)与下沉市场崛起(县域高端需求激增),又为行业注入新变量。

同程的算盘在于“轻资产+流量赋能”。

万达酒管不持有物业,仅输出品牌与管理,这种模式既能规避重资产风险,又能快速扩张。而同程在下沉市场的触达能力,可缩短万达品牌在新兴市场的培育周期。

例如,未来在三线城市开设的万达嘉华酒店,可能通过同程的精准推送,直接触达小镇中产。

这场交易背后并非全无争议,最大的质疑声在于:OTA平台下场做酒店品牌,是否构成“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不公平竞争?

同程控股后,万达酒店在同程平台上的流量倾斜几乎不可避免。若其算法规则不透明,其他酒店品牌可能沦为“陪跑者”。

此外,经济型酒店出身的同程团队,能否驾驭万达的全服务高端酒店?品牌溢价会否因管理冲突而稀释?这些问题尚未有答案。

对王健林而言,出售万达酒管或许只是“断臂求生”的延续。万达仍需应对年内到期债务,以及战投资金到位的压力。

而对同程,这场收购既是机遇也是赌注。若整合成功,其酒店板块或“再造一个同程”;若失败,则可能陷入资源错配的泥潭。

商业世界的残酷正在于此:每一次自救与扩张都伴随着阵痛与风险,但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

来源:品牌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