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气加重,湿邪也易困扰脾胃,医生提醒,因此谷雨时期养生应注重健脾养阳祛湿邪。
转自:劳动午报
4月20日是谷雨节气。俗话说:“雨水生百谷”,降雨增多、气温升高是谷雨的气候特点。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谷雨后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湿气加重,湿邪也易困扰脾胃,医生提醒,因此谷雨时期养生应注重健脾养阳祛湿邪。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人体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表现为胃纳差、泄泻、水肿、尿少等症状。人体湿邪根据不同情况还可以分为湿热和寒湿,湿热治疗应清热利湿;寒湿治疗应温阳化湿。
如果出现浑身乏力、头身困重、食欲下降、心烦焦躁、口渴、易上火、大便黏、舌苔黄腻等症状,这就是湿热,治疗应清热利湿。
如果乏力感明显、头部沉重、口淡而无味、大便黏、舌苔白腻、腰酸膝重等症状,这就是寒湿,治疗应温阳化湿。
在平常应对湿邪时,尽量避开潮湿的环境,减少外感湿邪的可能性,同时应尽量少喝冷饮和食用辛辣刺激食品,避免形成湿热或者寒湿。建议多吃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红小豆、山药、芡实等。例如可服用杂豆饭、薏米粥等,防止体内积湿成疾。还可以用茯苓和白扁豆配制成药膳。茯苓属性平和,有利水、健脾的功效,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制成糕点或研粉煮粥,适合脾虚、食欲不佳、水肿的人。白扁豆有健脾化湿之功效,可以与赤小豆、粳米一起熬粥,适合脾虚湿盛的人。
谷雨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消,此时要尤为注意养阳气。中医讲究春夏养阳。春日总给人们一种万物生长、蒸蒸日上的感觉。早晨是采纳自然之气的好时机,而活动为养阳中重要一环。运动能提高身体新陈代谢,增加出汗量,起到“除湿”效果,但要避免过度出汗,以免阳气外泻。
补阳气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晒太阳。要多晒背部,背着阳光而坐,让肩背部的各个穴位吸收太阳之阳气,以起到壮阳祛寒的作用。
谷雨之后,气温回升迅速,但早晚气温偏低,切勿在大汗后吹风,以防感冒。早晚要做好“春捂”,但别捂过头,避免内生湿热之邪而致病。
谷雨是春夏交界的节气,每个交界节气都是归属于脾,谷雨前后15天,脾处于旺盛时期。肝脏气伏,心气逐渐旺盛,脾的旺盛会使胃强健起来,从而使消化功能处于旺盛的状态,有利于营养的吸收,因此这时正是补身的大好时机。
但谷雨不能像冬天一样进补,应当食用一些益肝补肾的食物,适当吃一些小麦胚粉、面粉、莜麦面、小米、大麦、黄豆及其他豆类、黑芝麻等,以顺应阴阳的变化,为安然度过盛夏打下基础。
过了谷雨便意味着春季快过去了,按照中医“春养肝”的观点,我们要抓紧时机调理肝血。此时的食疗要点重在养肝清肝、滋养明目上,在众多的蔬菜之中,最适宜养肝的是菠菜。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入肠、胃经,有补血止血、利五脏、通血脉、止渴润肠、滋阴平肝、助消化、清理肠胃热毒的功效,对肝气不舒并发胃病的辅助治疗常有良效。
总之,注意调养情志,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就会减少疾病的发生,愉快的度过春末,迎来初夏。
□钟竹意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