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1926年即北伐战争以前,国民党中央在广州成立了一个中央俱乐部,这个中央俱乐部就是由二陈(陈果夫、陈立夫)所组织的。当时党内志同道合的人每天都去俱乐部聚会。因“中央”、“俱乐部”两个英文单词开头的字母都是C字,所以一般人将其简称“CC”系。亦有人说“CC”系
在1926年即北伐战争以前,国民党中央在广州成立了一个中央俱乐部,这个中央俱乐部就是由二陈(陈果夫、陈立夫)所组织的。当时党内志同道合的人每天都去俱乐部聚会。因“中央”、“俱乐部”两个英文单词开头的字母都是C字,所以一般人将其简称“CC”系。亦有人说“CC”系是指二陈,因为“陈”字的英语字母起头也是“C”。从这两种说法中,都可以窥见当时到中央俱乐部去的所谓志同道合的人其实都是二陈这一系的人,以后中统内部的大部分人也大都属于二陈系统的人。然而即便如此,中统和“CC”系之间也不能简单地互相等同,二者之间的差异将在后面进行具体介绍。
“中央俱乐部”在上海成立之初只有三四十人,以浙江、江苏、山东、山西、南京、上海等省市的党部执行委员张强、洪陆东、许绍棣、潘公展、苗培成、马元放、郑异(原名陈亦同)、萧铮、程天放等为主,展开活动,并拥戴戴季陶、丁惟汾、陈果夫为领导人负指挥责任,这同时也埋下了他们内部之间矛盾斗争的种子。嗣后各省市党部的职员也加人该组织,成员日渐增多,慢慢地就发展到了一百多人。同年12月,南京的“中央俱乐部”的成员分赴各地就职。丁惟汾在广州时,已被推举为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北平分会主席,此时也率领一部分人北上布置秘密工作,这部分人以丁惟汾为中心,被认为是丁惟汾派。戴季陶则到南京去,负责为蒋介石策划政治阴谋。所以,“中央俱乐部”便成了陈果夫单独领导的反动小组织。
蒋介石在南京复职后,仍兼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也仍由陈果夫任副部长,负实际责任。在这个时期,“中央俱乐部”的成员在陈果夫的指挥下,更紧密地勾结在一起。他们除了继续拥护蒋介石,排斥其他派系或小组织之外,更主要的是一次一次地发动反共活动,主持中央及各地的“清党委员会”,大肆搜捕进步人士,造成严重的白色恐怖。正因为他们在政治上起了更大的反动作用,所以也更得到蒋介石的重视。到了1929年国民党举行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陈立夫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被蒋介石任命为秘书长,从此与组织部互相呼应,在党内控制一切,局面顿时一变而为“蒋家天下陈家党”。
早在国民党执政之前,湖州二陈就与蒋介石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为什么二陈和蒋介石联系如此密切,这就跟二陈的叔父陈其美有很大的关系。此二人是中华革命党江浙派领袖陈其美的侄子。蒋介石于1906年在日本首次遇见陈其美时,他正在日本学习警法,从那时起陈其美便成了蒋介石成长的楷模。1907年蒋介石在东京振武军事训练学校研习重武器课程时,陈其美介绍他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期间,蒋介石在陈其美手下当过一个团长,后任上海的军事头目,在进攻杭州的浙江总督衙门时领导过陈其美的一支“敢死队”。在1913年的二次革命中,蒋介石继续被认做是陈其美的忠实追随者,直到陈其美于1916年被袁世凯的秘密特务暗杀,蒋介石一直对其忠心耿耿。此后,蒋介石继续同他前师的其他追随者和亲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包括这两个来自离蒋介石的家乡不远的吴兴的陈果夫和陈立夫。
1920年,蒋介石在政治流亡期间曾积极介人陈果夫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金融活动。“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是戴季陶和张静江根据孙中山为中华革命党筹资的命令而协助建立起来的。四年之后,蒋介石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校长,接着他当了党的征募人,在浙江、江苏、安徽一带为军校招收新生。与此同时,陈果夫的弟弟陈立夫从宾夕法尼亚学习了两年后回国。他在那里的匹兹堡大学获得了煤矿工程的学位,并在斯克兰顿(Scranton)的地下煤矿工作过。1926年,陈立夫谢绝了在山东煤矿工作的机会,成了蒋介石的英语机要秘书,在北伐战争中当他的密码负责人。在反共分子组织扶植蒋介石的过程中,这两兄弟很快成为主力。到了11月,他们协助在广州的革命同志会中建立了浙江社。次月,陈果夫去了南昌,企图从中国共产党手中夺回江西革命党支部,并与段锡朋和程天放领导的“反布尔什维克联盟”(AB团)挂钩,这些人中有些后来成为“CC”系的核心人员。“CC”系于1927年6月正式成立,成为革命同志会的浙江社、西山会议派(邹鲁、张继、谢持等十几名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或干事于1925年11月23日集聚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所谓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公开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称为西山会议派)、孙文主义学会、AB团及执杖派(如此命名是因为其成员爱用棍棒来恐吓共产党对立派)的大联合。“CC”系在国民党内变得如此强大,就在于二陈这两兄弟对组织部十年的控制。
组织部主要负责建立和审查所有省市级党组织,并向政府、军队、工会和青年组织里的党支部派遣中高级人事干部。陈果夫于1926年成为该部部长,任职六年。他的弟弟陈立夫负责该部的调查系统,该系统对所登记党员的政治倾向集中存档。1926年5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二中全会,决定由蒋介石出任中央组织部部长,以陈果夫为代理部长。出于工作的需要,在部内设立了一个“党务调查科”,负责对党员情况进行调查登记。这是一个纯党务工作机构,并非特务组织,没有组织编制和正当的经费来源。该部也向蒋介石送一些情报,从蒋介石处得到一些经费,这虽然不正规,但却是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的起源。就这样,完成了蒋介石和二陈的合流。
1927年“四一二”事变以后,因反共“清党”及党内派系斗争的需要,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开始扩展其工作范围,扩充为“情报”与“编造”两股,人员也由起初的十多人增加了数倍,新增加的人员都是1928年6月由蒋介石从中央党务学校的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到任后具体从事“调查党员思想及派系隶属”的工作,从这以后,中组部党务调查科的职责开始向特务工作转化。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上台,他在全面重掌党政大权之后,痛定思痛,决定扩大自己的特务组织机构,以应付党内外斗争的需要。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召开,蒋介石稳固了他的统治秩序,月底,他采纳陈果夫的建议,决定让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专司负责党务情报搜集工作,任命其秘书陈立夫为科长,不久后由张道藩、叶秀峰先后任科长,1929年改由徐恩曾任科长。当陈立夫于1928年着手建立国民党的第一个特务组织的时候,戴笠还是黄埔六期的学生,毛人凤则还只是一个县政府内终日伏案抄抄写写的小秘书,这两个著名的国民党特务头子此时都还是无名小卒。在陈立夫亲自主持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之后,对调查科的职能作了新的规定:调查科除了调查党员的思想及派系隶属之外,其主要任务是集中共产党及其他党派的情报,配合国民党警宪机关破坏中国共产党及其他党派的秘密组织。这样一来,组织部党务调查科由原来的党务部门,变成了一个专门镇压共产党以及国民党内异己力量的特务机构。这个调查科也就是后来国民党两大特务系统之一的中统局的前身。建立特务机构正是蒋介石本人的意图,经过下野到重新上台的一番折腾,蒋介石深知要建立对党、政、军的独裁统治,就必须严厉镇压国民党内的各派异己力量。但国民党表面上还是要维持“五权共和”的局面,蒋介石还不能肆无忌惮地公开动用国家机关来打击他的政敌,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唯领袖之命是从的特务机构。
二陈和中统局的成立有着紧密的关系,二陈领导下的“CC”系自然也和中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来源:大飞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