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感谢那位不知名的同龄人捐献心脏,更要感谢医护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4月17日,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病房里,即将康复出院的13岁男孩小轩满怀感激地说道。
“感谢那位不知名的同龄人捐献心脏,更要感谢医护团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4月17日,在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胸外科病房里,即将康复出院的13岁男孩小轩满怀感激地说道。
这位曾患扩张型心肌病的少年,在药物失效、全心衰竭的危急关头,医疗团队首创"体外循环+左心辅助"双心室联合方案,历经48天生命支持后成功完成心脏移植,实现国内儿童心脏病治疗两大突破——首次双心室辅助联合治疗及辅助治疗到移植的闭环过渡。
患儿全心衰竭,命悬一线
心脏移植是唯一生路
2024年10月,小轩因感冒发烧诱发扩张型心肌病,病情迅速恶化,被紧急转送至南京市儿童医院心脏外科。由于小轩左右心室均严重衰竭且全身机能濒临崩溃,即使医生尝试采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进行抢救,他的生命体征仍无法维持稳定。
“此时心脏移植成为小轩存活的唯一希望。”南京市儿童医院名誉院长、心脏中心主任莫绪明教授表示,但儿童供体短缺和辅助技术滞后导致多数患儿错失救治时机。
小轩因左右心衰竭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即使使用成人左心辅助设备也难以稳定病情。莫绪明教授解释说:“左右心系统如同联动的双引擎,单侧辅助无法维持全身循环。虽然成人已有成功双心辅助案例,但儿童心脏空间狭小,导致双装置植入成为世界性难题。”
此时,小轩已进入终末期心脏病阶段,出现多器官衰竭,伴随血液系统崩溃导致的血管收缩障碍和凝血功能丧失,面临生命危机。南京市儿童医院医疗团队采用"技术换时间"策略,在血液系统濒临不可逆损伤的关键阶段,成功争取到心脏移植窗口期,最终实现生命重启。
双心辅助+心脏移植
成功救治终末期心脏病患儿
莫绪明教授团队创新性地使用了“EXTRA-VAD”,即通过颈静脉、经肋间肺动脉插管连接ECMO辅助右心功能。同时避免了传统ECMO插管方式延迟关胸带来的感染风险。“整个手术持续了23小时45分钟,全院十几个科室主任在手术室为小轩保驾护航,最终完成了手术。一个体内,一个体外,双心辅助,为孩子争取一线生机。”莫绪明说,此次采用国内最小的心脏辅助装置,创新性改造血管通路建立双心室辅助系统。
小轩在心脏重症监护团队24小时的严密监护下,持续通过心脏超声监测左右心功能,适时调节左右心流量,术后两周右心功能恢复正常,并顺利撤离右心EXTRA-VAD。 术前小轩各脏器功能处在崩溃的边缘,导致术后凝血机制失控,创面渗血不止,无尿,同时发生了少见的全身血管麻痹综合征。医疗团队利用血液回收技术输血6000多毫升,持续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辅助,使用血管加压药等各种治疗手段,小轩的脏器功能得以恢复。
考虑到小轩术前胃肠道淤血、长期卧床、烦躁焦虑等情况,医院组织了中医科、临床营养科、康复医学科及心理医学科,对小轩提供全方位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有效改善了术后胃肠功能紊乱、躯体疼痛、心理焦虑等问题。术后7天即可以下床活动。幸运的是,术后第48天,小轩等到了心脏供体。
莫绪明教授团队联合南京市第一医院专家团队克服二次开胸组织的粘连、长期抗凝出血的风险等挑战,顺利完成了心脏移植手术。
终末期心脏病患儿
治疗迎来曙光
小轩妈妈告诉记者,刚入院的时候,小轩坐着都很难受,更别提躺着睡觉了,饭也吃不下去,一吃就吐。“难受的时候他脾气也不好,我们也跟着着急。”幸运的是,手术后,小轩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心情也变好了。他开心地说:“以前我啥也做不了,现在就跟正常人一样。回去先好好学习。”
莫绪明教授指出,我国约有4万例终末期心脏病患儿,若未获有效治疗多数生存期不足5年。儿童心脏移植因供体匹配难度高于成人面临更大挑战。数据显示,终末期心脏病占儿童死因18.7%,而国产左心辅助设备普及可使儿童心脏病死亡率下降23-35%。医疗装备国产化不仅突破技术垄断,更将治疗成本降低60%以上,显著提升救治可及性。
莫绪明教授介绍,近期完成的十余例儿童心脏移植手术均取得成功,患儿恢复良好,成功率接近复杂先心病手术水平。术后儿童可正常生活,仅需每日服用抗免疫制剂。“如今免疫治疗高效稳定,药物成本显著降低,家庭经济负担大幅减轻,移植患儿与正常儿童生活质量已无明显差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惠娟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