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在游戏领域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已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涵盖实名认证、游戏时长限制、充值管控、技术防护及纠纷解决机制等,旨在构建健康游戏环境并平衡未成年人权益与行业发展。以下是主要保护措施及实施现状:
首席数据官高鹏律师数据团队
我国在游戏领域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已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法律与政策体系,涵盖实名认证、游戏时长限制、充值管控、技术防护及纠纷解决机制等,旨在构建健康游戏环境并平衡未成年人权益与行业发展。以下是主要保护措施及实施现状:
一、实名认证与防沉迷系统
1.统一身份认证
政策要求:国家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所有游戏必须接入该系统,要求未成年人以真实身份注册登录,禁止未实名用户(含游客模式)体验游戏服务。
技术落实:腾讯、网易等企业通过人脸识别、设备绑定等技术强化实名验证,2024年腾讯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占比降至0.2%。
2. 游戏时间限制
时段管控:未成年人仅可在周五、六、日及法定节假日的20:00-21:00进行游戏,每日限1小时。
执行挑战:部分未成年人通过租借成人账号(如使用祖辈身份证)绕过限制,2023年数据显示32.86%的未成年人存在此类行为。
二、充值消费限制与退款机制
1.分级限额管理
年龄分层:
8岁以下:禁止充值;
8-16岁:单次≤50元,月累计≤200元;
16-18岁:单次≤100元,月累计≤400元。
2. 退款流程与法律依据
法律基础:根据《民法典》,8岁以上未成年人超出其年龄、智力的大额充值行为需监护人追认,否则无效;8岁以下充值行为直接无效。
操作路径:
协商退款:监护人联系平台客服,提供充值记录、身份证明及行为证据(如凌晨连续充值记录);
投诉与诉讼:若协商无果,可向有关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多地法院支持大额退款,如北京法院依据“凌晨连续充值6小时”判退5.8万元。
三、内容审核与平台责任
1. 内容安全管控
禁止不良内容:游戏不得含暴力、色情、赌博等元素,并需进行适龄提示;直播平台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主播账号。
文化融合导向:鼓励游戏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黑神话:悟空》),政府通过专项基金、税收优惠支持文化传承类游戏。
2. 平台义务强化
家长监护系统:企业需提供家长端管理工具(如腾讯“成长守护平台”),支持一键禁玩、消费查询等功能。
违规处罚:未落实防沉迷措施的企业可能面临罚款或停运处罚。
四、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
1. 灰色产业链挑战
账号租售与代过人脸:不法分子通过倒卖成人账号牟利,如上海某“游戏工作室”因倒卖账号并索要刷脸配合被法院判定协议无效。
刑事打击:警方破获多起外挂、私服案件,如《原神》外挂案涉案金额超5000万元,开发者被追究刑事责任。
2.疏堵结合策略
堵的技术升级:开发AI审核系统筛查违规内容,区块链存证固定侵权证据。
疏的替代方案:推动线下活动(如体育、阅读)、学校趣味教育,减少游戏依赖。政协委员建议政府与企业共建网络素养课程。
五、典型案例与司法实践
1. 账号倒卖纠纷
上海法院判决某“游戏工作室”购买账号后转售未成年人的协议无效,要求返还账号并部分退款,强调此类交易破坏游戏生态。
2. 大额打赏追回
未成年人打赏主播,律师协助家长联系平台并提供法律依据,最终同意退款。
六、未来保护方向
1. 技术赋能监管:推广AIGC技术用于精准识别未成年人行为,优化防沉迷算法。
2. 立法细化:推动游戏整体作为“视听作品”受《著作权法》保护,缩短维权周期。
3. 国际合作:建立跨境数据合规标准,应对游戏出海中的隐私与本地化挑战。
我国对未成年人的游戏保护体系正从单一管控向“技术+法律+教育”的综合治理转型,但仍需家庭、学校、企业及社会协同发力,方能实现长效保护。
来源:战神无双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