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扬米格- 29 “支点”战斗机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18 06:52 4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初,一架属于第 237 混合航空团的米格 - 29(9.12 型)“支点 - A” 战斗机,驻扎在莫斯科军区的库宾卡。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部队至今仍作为俄罗斯空军的航空装备展示中心。

米高扬米格- 29 “支点”战斗机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一架属于第 237 混合航空团的米格 - 29(9.12 型)“支点 - A” 战斗机,驻扎在莫斯科军区的库宾卡。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部队至今仍作为俄罗斯空军的航空装备展示中心。


最初的米格 - 29M 原型机有三张不同视角的照片,该机型装备了先进武器,其中包括 Kh-31(AS-17 “氪”)反辐射导弹和 R-77(AA-12 “蝰蛇”)空空导弹,可惜该项目最终未能成功推进。

最初的米格 - 29M 开启了打造真正第二代 “支点” 战斗机的进程,其改进涵盖了电传飞控系统、先进的机身结构、升级的动力装置、航空电子设备以及武器系统等方面。由 9.15 型衍生出了五架原型机。

苏联研发米格 - 29 是为了应对西方日益先进复杂的战机。米格 - 29 凭借其出色的机动性,在近距离空战中迅速树立起了强大的声誉。尽管存在一些不足,它仍在持续改进,致力于增加航程并拓展多用途作战能力。

虽然米格 - 29 是以轻型战斗机的身份进入苏联空军服役,与重型的苏 - 27 战斗机形成搭配,但它的设计源头其实是一款重型战斗机方案。后来为满足 “前线” 战斗机的需求,其设计被调整缩小。这种 “前线” 战斗机主要执行近程防空任务,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1974 年,米格 - 29 的详细设计工作正式启动。为了与西方战斗机的发展保持同步,米格 - 29 具备下视 / 下射能力,并且能够在电子对抗环境中正常作战。此外,其起落架和发动机进气口经过特殊优化,以便在条件简陋或仅做了部分准备的前沿机场跑道上使用。

米格 - 29 采用了融合设计的高升力、低阻力机翼以及前机身,专为实现大迎角飞行性能而打造,具备卓越的低速机动性和大攻角操控性。1977 年 10 月,11 架原型机中的首架完成了首次飞行。在生产了 8 架预生产型飞机后,最初的量产版本于 1983 年开始交付给苏联空军的前线航空部队。米高扬公司将这一型号称为 9.12 型,北约则称其为 “支点 - A”。在最初的型号中,主要的任务传感器包括 N019 脉冲多普勒雷达和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并且为飞行员配备了头盔瞄准系统。与之类似的 9.12A 型交付给了华约国家及其他亲密盟友,而进一步简化配置的 9.12B 型则用于出口到非华约国家。

双座战斗教练机随后被研发出来,并以 9.51 型米格 - 29UB “支点 - B” 的型号投入使用。该型号移除了雷达装置,并在加长的座舱盖下方增设了第二个座位。1984 年,米高扬公司试飞了改进后的 9.13 型 “支点 - C” 的首架样机。它保留了米格 - 29 的基本名称,但在加大的机背部位增加了燃油储存量,并配备了更多的航空电子设备。进一步改进的 “支点 - C” 是 9.13S 型,其关键特点在于配备了更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以及改进后的 N019M 雷达。这款雷达具备多目标跟踪和同时攻击两个目标的能力,并且与先进的 R-77(AA-12 “蝰蛇”)空空导弹兼容。从这个型号开始,机翼下的副油箱也成为了标准配置。

冷战结束后,9.13 型成为了一系列更先进的米格 - 29 的基础,这些改进型号主要面向出口市场。它们增强了多用途作战的灵活性,并配备了西方标准的通信系统。其中,首个升级配置型号是米格 - 29SE,它融合了为苏联米格 - 29S 所研发的改进技术,同时还提供了西式显示器、仪表,以及西方导航、敌我识别(IFF)和无线电设备等可供选择的配置。

米格 - 29SD 则进一步包括了与北约标准兼容的敌我识别和导航 / 通信设备、改进后的雷达、对 R-77 导弹的兼容性,以及可选装的可伸缩空中加油探头。米格 - 29SM 则侧重于增强对地攻击能力,具体包括采用了新的驾驶舱显示器、对雷达进行了改进,以及升级了武器系统,使其能够使用电视制导和雷达制导的炸弹与导弹。在这些升级型号中,最为先进的是米格 - 29SMT,它配备了 “玻璃化” 座舱,增强了对地攻击能力,并且拥有一个更大的新型机背,用于容纳更多的燃油。

20 世纪 80 年代,米高扬公司对第二代米格 - 29 有着雄心勃勃的计划,打算采用全新的机身设计。这一计划包括陆基型的 9.15 型米格 - 29M 和舰载型的 9.31 型米格 - 29K。然而,冷战结束后,由于资金削减,这些项目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被迫放弃。

随着制造商在 21 世纪的发展状况逐渐好转,米格公司重新开始研发先进的米格 - 29 改型,并将基于 9.15 型和 9.31 型开发的新型、统一的米格 - 29 多用途战斗机系列推向了市场。

最新的改型基于为印度海军研发的舰载型米格 - 29K 和米格 - 29KUB(9.41 型和 9.47 型)。对应的陆基型号是米格 - 29M/M2 改型,这些型号均具备开放式架构的航空电子设备、带有缝隙平面阵列的 “甲虫”-ME(Zhuk-ME)雷达,以及配备全权数字发动机控制(FADEC)系统的新型 RD-33MK 发动机。

机号为 712 的是 9-67 型米格 - 35D/UB 双座原型机 / 演示机。

进一步的改进融入到了米格 - 35 和双座的米格 - 35D 中,它们拥有多模式相控阵雷达、新型光电瞄准和侦察系统、改进的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传感器以及新型防御辅助系统,另外还有推力矢量发动机。

据俄罗斯飞机公司(RAC)“米格” 的总经理伊利亚・塔拉先科于 11 月 28 日在卢霍维茨基的生产工厂发布的公告称,首批 6 架 RAC “米格” 米格 - 35 多用途战斗机很快将交付给俄罗斯空天军(VKS)。他还表示,有源相控阵雷达将作为可选配置,并且配备这种雷达的原型机已经完成。

2018 年 8 月 22 日,在 2018 年 “军队” 论坛期间,签署了首批 6 架米格 - 35 的生产合同。这些飞机的交付将使所有计划中的测试能在 2019 年初完成,之后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 “雄鹰” 飞机制造厂将开始批量生产。2013 年,俄新社报道称将购买 37 架米格 - 35,但现在俄罗斯空军计划采购 170 架该型飞机。

米格 - 35 是 RAC 米格公司所称的统一多用途战斗机系列的一部分,该系列包括为印度海军生产的舰载型米格 - 29K/KUB、为俄罗斯海军生产的米格 - 29KR/KUBR、为埃及生产的米格 - 29M/M2,以及为俄罗斯空军生产的米格 - 35。它们都采用相同的基本机身,采用串列座舱布局(单座型在后座舱位置装有额外燃油,但仍采用双座座舱盖),与米格 - 29 相比,机翼更大,襟翼和水平尾翼也更大。舰载型配备着舰拦阻钩和可折叠的翼尖,而陆基型配备减速伞且机翼不可折叠。

米格 - 35 这一名称最初用于早期生产米格 - 29 先进改型的尝试。1986 年至 1991 年间,共制造了 6 架米格 - 29M 原型机,米格 - 29M 在被放弃前曾短暂更名为米格 - 35。

几年后,第四架米格 - 29M 原型机(机号 154)被改装成双座配置,在 2005/06 年成为了参加印度多用途战斗机竞标项目的米格 - 29MRCA,随后又被重新命名为米格 - 29M2。2007 年 1 月,它成为了米格 - 35 的演示机。此后不久,第五架米格 - 29M 原型机被改装成米格 - 29KUB(9-47 型)原型机,而第六架米格 - 29M 则被改装为配备推力矢量技术的米格 - 29OVT 试验平台。

米格 - 35 最初被设想拥有一系列先进系统和能力,2008 年 12 月,米格 - 35 演示机配备了 NIIR “甲虫”-AE 有源相控阵雷达。2009 年秋季,另外两架米格 - 35 演示机进行了首飞,它们是由原本为印度制造的米格 - 29K/KUB 机身改装而成。单座型被称为 9-61 型(米格 - 35),双座型被称为 9-67 型(米格 - 35D)。2016 年 11 月,它们被交付给俄罗斯空天军进行飞行测试。

2011/2012 年,又制造了两架飞机以满足叙利亚的订单,但该订单随后被取消。叙利亚版本配备了基本的 “甲虫”-ME 雷达(与米格 - 29K/KUB 使用的雷达相同),单座型被命名为米格 - 29M,双座型被命名为米格 - 29M2。2014 年 3 月,埃及决定购买 24 架米格 - 35,但在 2015 年 4 月签署 46 架飞机的合同之前,将订单改为了 “叙利亚版” 的米格 - 29M/M2 改型。这些飞机于 2017 年 9 月开始交付。

俄罗斯也悄然降低了其计划中的米格 - 35 的规格。2017 年 1 月 27 日,俄罗斯米格飞机制造集团(RSK MiG)在卢霍维茨基推出首批米格 - 35S 和米格 - 35SD 系列生产原型机时,它们缺少了曾经计划配备的推力矢量技术和有源相控阵雷达。如今的米格 - 35S/SD 与出口型的米格 - 29M/M2 非常相似,只是增加了一些额外的先进武器集成。2018 年 1 月,开始进行国家测试。

单座的米格 - 35S 原型机于 2017 年 1 月下线。

波兰的 “支点” 战斗机

作为北约成员国,波兰空军一直热衷于使用米格 - 29 战斗机。波兰最初订购了 9 架米格 - 29A 和 3 架米格 - 29UB,首批飞机于 1989 年交付。1995 年,波兰决定从捷克共和国购买 10 架剩余的米格 - 29(9 架米格 - 29A 和 1 架米格 - 29UB)。随着德国空军米格 - 29 的退役,22 架前东德的飞机(18 架米格 - 29G 和 4 架米格 - 29GT)以象征性的 1 欧元价格提供给波兰。波兰接受了这一提议,2003 年 9 月,首批飞机抵达波兰。

为了能在北约体系内运行并延长其使用寿命,波兰的米格战斗机正在进行升级,包括配备具有开放式架构的新型数字数据总线、采用英制单位的驾驶舱、嵌入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惯性导航系统(INS)的激光惯性平台、数字视频记录器和数据传输系统、前置控制面板、新型超高频 / 甚高频(UHF/VHF)无线电、升级后的红外搜索与跟踪(IRST)传感器,以及经过现代化改造、目标探测和跟踪范围增大的 NO19 雷达。

来源:3C捕快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