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中央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和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不少人的认识可能存在偏颇,以为它们只是少数民族学生多或是毕业后离不开田间地头。其实作为两所“双一流”高校,这两所高校的实力和影响力超乎想象。
提起中央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民大”)和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不少人的认识可能存在偏颇,以为它们只是少数民族学生多或是毕业后离不开田间地头。其实作为两所“双一流”高校,这两所高校的实力和影响力超乎想象。
在日前由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教育面对面》栏目和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联合推出的“招办主任来啦”直播节目中,“民大”招生办公室主任孙洋和“农大”招生办公室主任白菲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的招生政策、专业特色、学生深造和就业情况等,同时还带来了学校有望今年在京扩招的好消息。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升学规划中心资深讲师杨扬则为考生和家长介绍了作为重要升学通道的“强基计划”的特点、招生情况以及备考之道。
“民大”:已迈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今年拟增加在京招生计划
提到“民大”,相信不少外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里是各民族学生大“熔炉”的画面,至于其他就知之甚少了。的确,“多元、团结、包容”是“民大”的特色,但它的优势远远不止于此。
“学校的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延安民族学院,1951年成立了中央民族学院,1978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大学;1999年、2004年学校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2017年进入‘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行列”,孙洋介绍道,“学校现有本科招生专业61个,涵盖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医、艺共12个学科门类;其中,有10个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4个专业博士学位点、2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6个专业硕士学位点;此外还有三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32 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1 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本科专业。”近年来,“民大”不仅在传统优势学科如民族学、历史学等领域深耕细作,还积极推动新工科、新文科建设,新增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前沿专业。除此,学校的艺术文化氛围也很浓郁,是全国唯一一所同时拥有美术、音乐、舞蹈类校考的综合性大学。
谈及人才培养,孙洋表示,学校有诸多政策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首先,学校开设了“孝通班”和“经济学拔尖人才创新班”,针对新生进行二次选拔,符合条件的毕业生50%可保研。其次,学校实行“大类招生”,专业入学后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的模式培养,一到两年后根据成绩和个人意愿进行专业分流。三是实行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学生大二有两次转专业机会(不降级),转出无限制,转入需参加笔试及面试。四是学生大二的时候可申请辅修专业,修满规定学分、完成毕业论文并答辩通过者可获得辅修学位。
在招生政策方面,“民大”的招生类型可谓丰富多样,“既包括普通类、国家专项、中外合作办学、强基计划,还有体育类、艺术类校考、艺术类统考、高水平运动队和少数民族预科等招生形式”,孙洋指出,“‘民大’近三年录取新生的专业一志愿满足率超过 60%,前三志愿满足率超过 85%,前六志愿满足率超过 95%。学校针对北京考生实行专业‘六保一’,前六志愿满足率达到100%。此外,在平行志愿投档批次中,对于体检不受限的考生如服从专业调剂,则提档后不会被退档。在民族比例与加分政策方面,不设民族比例限制,承认各省级招办政策加分、但加分最高不超过20分。”
据孙洋介绍,去年“民大”在京招生历史组录到排名5000多名的学生,不限组和物理组录到了排 6 000 多名的学生,物化组录到了排7000 多名的学生。“今年,‘民大’拟增加在京招生计划,希望录取到更多优秀的北京生源,但最终以审批结果为准”,孙洋表示。
对于家长和考生关心的升学与就业情况,孙洋指出,“民大”平均深造率为40%,部分创新班可达70%~80%,深造去向以国内外一流大学为主。去年,学校的整体保研率为20%。在国际交流方面,“民大”与海外20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伯明翰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此外还有学院级别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如与欧洲纳米中心机构开展的合作以及暑期学生交换项目等,再有就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据孙洋介绍,在就业方面“民大”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2024年为例,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在92%以上,其中30%进入国家机关、部队,超过30%进入各类教育、科研、文化事业单位,40%进入企业工作,其中40%以上的企业为国有企业,其他为民营和三资企业。在选调生方面,目前“民大”在全国的27 个省份都有选调生资格,如贵州省的和四川省去年都是 43 个名额,北京市的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是 38 个名额,而且这几年“民大”在北京定向选调和优培计划的名额都位列北京的前四名,今年目前还暂列第一。
“农大”: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和“排头兵”,今年计划在京扩招500人
提到“农大”,如果你只把它理解成是一所农业高校、毕业后天天到田间地头去工作就狭隘片面了。据白菲介绍,“农大”的历史始于1905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今年恰逢120周年校庆,可谓“身世不凡”。1995年,学校进入到首批“211工程”建设行列,2004年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2017年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2022年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可以说,“农大”是我国现代农业高等教育的起源地和“排头兵”。
学科上的雄厚实力,进一步彰显出“农大”的地位和影响力。在第四轮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中,“农大”6个一级学科获评A+,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学科优秀率为27%,全国高校排名第19位;在USNews学科排名中,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7位,农业科学位居全球第一;1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包括工程学、社会科学总论、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等。
面对“毕业之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疑虑,白菲指出,现代农业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人们对它的印象,而是机械化、智能化、无人化、绿色高效的,不仅在农村有广阔发展空间,在城市也大有可为。更何况,“农大”的专业设置重视产业需求和国家战略,紧跟时代需求,90%的专业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真正授予农学学位的专业并不多,只占到约25%左右,而且是顶尖的专业,还有40%的专业授予工学学位,学校的学科门类包括了农学、工学、理学、法学等七大门类。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据白菲介绍,“农大”构筑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特区”,首先是“强基计划”,作为国家首批“强基计划”入选高校,“农大”由7位院士引航,汇集国家级教学名师、高层次人才等知名学者,12个学院的200余位知名学者受聘为该计划导师。其次,今年学校新开设了院士班、卓越工程师班、创新班等人才培养班型,提供了更加个性化的学习路径、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更高的保研机会。三是学校开设了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和智能装备三个理科实验班,学生可在入校后参与二次选拔,保研率达70%。四是学校设有生物学和化学两个国家理科学人才培养基地,着力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型人才,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比例可达40%。五是“农大”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生物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保研率可以达到50%。六是学校开设了“园艺+人工智能、动物科学+人工智能、水利水电工程+人工智能、土木工程+金融学”等双学士学位项目,为学生提供双重知识背景和多元发展机遇。
“在转专业方面学校不设申请门槛,学生每学期可申请一次,不限次数,同时学校采取‘能收即收’的政策,近五年转专业的平均成功率近70%”,白菲表示。
作为国内首批中外合作办学单位之一,“农大”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已有31年。据白菲介绍,学校与52个国家的20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合作办学、交流生、联合培养、暑期项目等多种合作形式。另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证上不显示“中外合作办学”字样,整体保研率达10%,毕业生中80%~90%选择出国深造,其中82%左右进入全球前100高校,70%左右进入全球前50高校,42%左右进入全球前20高校,20%左右进入全球前10高校。
“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社会上口碑极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高校第一梯队,毕业生质量全国排名第17位”,白菲表示,不仅如此,2024年“农大”推免比例已接近35%,深造率达到60%,居全国前列。国内深造中“双一流”高校和顶尖科研机构比例达97%,出境出国深造中世界排名前200名高校比例达90%以上。
在招生方面,去年“农大”在北京投放普通计划151个,录取的最低分为635分;中外合作办学招生计划92个,录取的最低分为611分,平均分为618分。谈及今年招生计划,白菲透露今年学校计划在北京增加500名本科招生名额,重点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紧紧围绕粮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能与装备制造、绿色能源与可持续发展、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等学科领域,但最终以审批结果为准。
专家为如何报考“强基计划”指点迷津
各高校的“强基计划”招生章程四月陆续推出,面对这一重要的升学途径,不少考生和家长很关心应关注哪些信息、如何规划志愿填报等问题,对此杨扬为大家指点迷津。
自2020年1月教育部发布相关意见以来,“强基计划”肩负着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选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全国约有3万名考生通过该计划考核、跻身培养队伍,转段率高达55%-100%,远超普通研究生推免率,足见其在人才培养上的独特优势。“在报考时,考生应将个人发展与国家规划同频共振,2026年到2030年是我国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发展阶段,国家发展战略聚焦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化转型等关键领域,因此考生在报考时可重点关注这些领域,发展前景会较好”,杨扬指出。
在她看来,“强基计划”在培养模式上也是亮点纷呈,最具特色的是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而且师资配备都是一流的。她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很多科学家参与这一计划,学校为学生提供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丰富的实验项目资源。学生与科学家近距离接触,为学生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另外本科、硕士、博士衔接的培养体系,能够更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地培养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
谈及招生杨扬指出,全国共有39所高校参与“强基计划”招生,其中在北京的就有33所,投放计划401个,清华、北大占177个名额。“想上清北靠‘裸分’压力大,但该计划是个进入顶尖学府的好机会。相较于本科普通批‘985’高校3302个招生计划,‘强基计划’401个名额录取概率的优势不言而喻”,杨扬说。
她还介绍了“强基计划”在招生上的新变化,一是“小破格”,二是新增专业。用她的话说,“小破格”针对的是没有学科竞赛成绩但单科成绩突出的学生,可破格入围该计划。在新增专业方面,像哈工大、北航、西北工大等学校为服务于国家战略,开设了诸如航空航天等新专业。
对于考生如何做好报考“强基计划”的准备工作,杨扬指出一是要关注时间,二是要关注招生简章。从时间上看,未来两周,各高校将陆续发布“强基计划”招生简章,考生和家长需密切关注。此外四月网上报名工作启动,高考结束后还有报名确认,高考成绩公布前,高校还会公布校考名单,7月4日考生需参加校考,随后学校进行择优录取。杨扬提醒广大考生,“强基计划”是零批次,若录取失败不会影响后续的批次录取。另外,许多高校看重考生的个人陈述,因此考生在填写时要写清楚自身的竞赛经历及收获、学科兴趣、创新潜质等。报考学校的理由要结合兴趣和志向,将自己的志向和目标与祖国未来发展相结合。
杨扬最后强调,建议那些有志向和责任担当、对基础学科有兴趣、在相关领域有天赋的学生报考“强基计划”。在报考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衡量是选择“冲高”还是“求稳”。在专业选择上,文科生可选择古文字、历史、哲学等专业,理科生建议先确定专业方向,比如是物理学类、数学类还是生物类、化学类等,再从专业角度考虑不同的院校,考虑院校时还要想上境内还是境外的学校。
“如果大家对‘强基计划’的具体分数或其他资讯还有疑问,可以4月19日上午9点到国家图书馆音乐厅参加由北京城市广播副中心之声名牌栏目《教育面对面》和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2025北京高招大型直播咨询汇编手册》首发仪式暨‘洞悉一模数据,巧报高考志愿’大型公益讲座,现场会有升学规划指导老师就高考问题进行答疑”,杨扬提醒道。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