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千吨钢拱画出“蓝色巨龙”的弧线,在基坑深处亲手为隧道植入“监测芯片”……我总能在精密数据中触摸到劳动的温度。我坚信,真正的劳动价值不在于荣誉的多少,而在于我们浇筑进钢轨的创新基因,以及用满手老茧托举起新一代建设者的星光。
【我的劳动观】
用千吨钢拱画出“蓝色巨龙”的弧线,在基坑深处亲手为隧道植入“监测芯片”……我总能在精密数据中触摸到劳动的温度。我坚信,真正的劳动价值不在于荣誉的多少,而在于我们浇筑进钢轨的创新基因,以及用满手老茧托举起新一代建设者的星光。
——宋艳双
“劳动是匠心与山河的对话。”这是宋艳双对劳动价值的深刻诠释。从一名基层技术员逐步成长为中铁六局广州公司深江铁路4标项目经理,从业二十余载,她始终扎根工程一线,用创新与坚守书写新时代铁路人的巾帼传奇。今年,她荣获“全国铁路巾帼标兵”称号,这份荣誉背后,是她用满手老茧托举起的一座座超级工程,用智慧与汗水浇筑的“湾区长虹”。
宋艳双介绍项目施工概况。单位供图
挑战极限:筑就珠江畔的“蓝色巨龙”
时间回到2019年的冬天,宋艳双接过南沙港铁路洪奇沥水道特大桥项目经理的重任。668米的跨度,犹如一座巍峨大山横亘在她面前。这座大桥是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和“一带一路”的关键咽喉工程,钢桁梁柔性拱施工精度需精确到“毫米级”。
“面对当地复杂的水文环境,如何保证大桥坚固稳定、承担铁路运输任务的同时,又能满足航道通航要求?这是困扰我们团队的一大难题。”宋艳双说,“困难大,决心更大!”为此她带领团队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工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23个技术难题。她和建设团队一起,利用钢桁梁刚度大的特点和拱肋受压的性能,构建了一个强劲且弹性的承载体系,有效缓解列车驶过大桥时,桥身因重载受到强力挤压后产生的巨大剪力,进而减少对桥体的伤害。
“水面修大桥还会受潮汐、台风等影响,我带领建设人员在近海高风速区对双主跨高位钢箱柔性拱肋采用一次性大节段整体提升,拱肋提升高度30米,提升重量达1833吨,约等于1000多辆小汽车的重量,确保施工稳定性。”宋艳双自豪地说。在她的带领下,建设者们将“刚与柔”的建筑哲学巧妙融注于工程建设中。最终,一座亦刚亦柔的“蓝色巨龙”新地标巍然耸立在碧波荡漾的珠江之畔。
科技破局:创新工法攻克“地下迷宫”
2022年,宋艳双转战深江铁路项目,作为“八纵八横”战略通道的攻坚者,她再展锋芒。“走进施工现场,复杂地质与频繁台风如两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传统施工手段在这里处处碰壁。”宋艳双深知,唯有创新才能破局。为了攻克施工难题,在38米深的基坑内,宋艳双与技术人员连续15天监测地连墙渗漏数据,创新研发的“玻璃纤维筋智能监测工法”,使施工效率提升40%。当台风来袭时,她顶风冒雨指挥加固56个作业面,暴雨中嘶哑的调度声与机械轰鸣交织成“一线奋进曲”。
当传统钢筋笼遭遇富水砂层时,宋艳双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里开展技术攻关,将玻璃纤维筋浸入盐雾箱反复进行耐久试验,手边施工日志本被翻得卷边……最终研制的复合筋材抗拉强度达1860兆帕,重量却减轻60%。“施工现场,我半蹲在泥浆里安装监测芯片的工作状态,常常被工友形象地形容为给隧道做‘微创手术’。”宋艳双介绍,“这一举措能在0.3秒内捕捉0.01毫米的形变,预警准确率达99.7%,对于提高隧洞施工安全大有裨益。”在业主年度表彰总结大会上,宋艳双代表项目部捧回了“湾区建设杯”先进集体奖牌。
薪火相传:为新员工制定培养“路线图”
清晨六点,宋艳双就已穿梭在钢筋丛林间,手中平板电脑不断弹出技术参数。刚结束夜间巡查,她便带着新入职见习生核对混凝土浇筑方案。在建设团队眼中,这位戴着圆框眼镜的“铁娘子”,既能用CAD绘制“毫米级”精度的施工图,又能用布满老茧的手示范绑扎钢筋的要领。
作为深江项目的“大家长”,宋艳双同时也是导师带徒计划的总负责人,根据所学专业不同,她创新建立了“三维成长档案”,为每一名新入职的大学生制定技术培养“路线图”。扎实落实“双导师+成长日志”模式,技术导师负责图纸会审、方案交底等专业指导,宋艳双担任职业发展导师,每周三晚在项目会议室雷打不动开展“工地夜话”。“小张的BIM建模速度比同批快30%,但现场协调能力有待加强。”在半年度见习生考核会议上,她展示着数据化的成长曲线图,精准定位每位徒弟的成长坐标。
在她的带动下,项目部形成了“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她将每周四的“移动课堂”搬进了塔吊操作室,亲自演示如何通过驾驶室监控屏判断吊索受力状态等专业知识;把每月的“质量诊所”开在钢筋加工棚,带着徒弟们用游标卡尺测量保护层厚度,将误差控制在1.5毫米以内……三年来,宋艳双培养的8名徒弟中有5人获评技术能手,3人相继通过一级建造师职业资格考试,所带班组连续两年夺得“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当朝阳再次掠过深江铁路的桥塔,宋艳双又带着图纸走向施工现场。她的身影与身后建设者们的身影重叠,在钢轨延伸处,以匠心为笔、以热血为墨,书写新时代建设事业的巾帼传奇。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