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国在美国把饺子的外观都申请专利了,以后中国人在美国还能开饺子馆吗?饺子专利事件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后咱们中国人还能不能愉快的吃饺子了呢?这些恐怕是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饺子专利的整个事件,就要从发生的过程着手,然后找到破局的办法。
文章系转载,非原创作品,原创 悠游诗苑 亿源文化
韩国在美国把饺子的外观都申请专利了,以后中国人在美国还能开饺子馆吗?饺子专利事件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文/云川
韩国在美国把饺子的外观都申请专利了,以后中国人在美国还能开饺子馆吗?饺子专利事件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后咱们中国人还能不能愉快的吃饺子了呢?这些恐怕是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关心的问题。要想弄清楚饺子专利的整个事件,就要从发生的过程着手,然后找到破局的办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韩国饺子外观专利事件的具体经过:
1. 专利申请:2023年2月24日,韩国CJ第一制糖股份有限公司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饺子外观专利申请。
2. 专利获批:经过约两年的审查,2025年4月8日,该专利正式获批,有效期15年。其专利描述对饺子外形界定详细,要求有14至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顶部隆起呈半圆形面皮,还配有精确到毫米级的3D建模图。
不过,虽然韩国人在美国申请饺子专利成功,但是中国人依然可以在美国开饺子馆的,只要外观不发生冲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饺子的外观进行改良,但这还是有点费事的。
并且这种专利其实是有点侮辱性的,让每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都想拍桌子。因为几乎全世界人民都知道饺子是中国的特产,也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饮食文化遗产。在最早的春秋墓葬里就发现了饺子的原型,这座墓葬位于山东滕州薛国故城,随葬的铜器里有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长五至六公分,这应当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饺子。然后在重庆忠县三国时代的墓葬里,也发现了花边的饺子。唐代的墓葬里也有牛肉馅的饺子。直到今天,饺子依然是中国人春节时期的传统美食,甚至演变成为家喻户晓的食物。所以,饺子什么时候是韩国人的专利了呢?这事古今来说都是滑天下之大稽啊。
美国人当然对这一点非常清楚,但依然通过了韩国人的专利申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用一个词来形容,鹰酱与玉米棒子的勾结……
其实,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得从法律的层面来着手:虽然韩国获得了专利,但如果中国能提供早期饺子设计的证据,证明这种外观早就存在,就有可能对抗韩国的专利权。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已联合高校考古团队,梳理古籍记载,并以新疆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唐代饺子文物为证,拟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专利无效”申请。至于结果如何,那就有待后续揭晓了。
从这个事件当中,我们应当进行深刻的思考,以免类似的问题继续发生。其实,如果我们来纵观整个事件发送的过程,并且深刻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疑点,并且找到破局的方法:
一、分析饺子专利事件核心事实与法律影响
1. 专利内容与审批争议:
韩国CJ第一制糖公司于2023年2月向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提交了饺子外观专利申请,并于2025年4月8日获批(专利号USD1069319S)。该专利以毫米级精度锁定饺子外观特征:14-16道顺时针螺旋褶皱、底部平坦、顶部隆起的半圆形面皮,并附3D建模图。值得注意的是,CJ公司通过“专利优先权”策略,同步在日本、韩国、美国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布局同类专利,形成系统性文化符号抢占。
2. USPTO的审批过程引发质疑:
1). 审查周期异常:仅用21个月完成审查,较常规流程缩短半年,且未充分考虑饺子的全球普遍性与历史渊源。
2). 历史证据被忽视:中国东汉古墓出土的饺子实物(公元25-220年)和历代文献记载均早于专利注册千年以上,但USPTO仍认定其具备“新颖性”。
我国东汉出土庖厨佣手边带有花边的饺子
3). 文化切割倾向:韩国极端民族主义组织VANK通过篡改维基百科、伪造“韩饺历史”话题等手段,系统性割裂饺子与中国的文化关联。
3. 饺子专利事件对中餐馆与食品企业的影响:
1). 侵权风险范围:若美国市场的饺子完全符合专利描述(如14-16道顺时针褶皱),可能面临侵权诉讼。纽约唐人街超300家中餐馆、年销售额超25亿元的某饺子品牌都会受到直接的影响。
2). 诉讼成本威慑:美国单案律师费高达数万美元,中小企业可能被迫放弃传统工艺,改用“13道褶皱”“逆时针褶皱”等变体设计。
3). 全球市场连锁反应:CJ公司通过《海牙协定》在多国布局专利,未来中国饺子出口至日本、欧洲等地时,可能面临类似法律障碍。
二、深刻反思:文化主权与知识产权的博弈
1. 国际知识产权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1).传统文化保护缺位:专利制度强调“新颖性”和“创造性”,但对饺子、姜黄等具有千年历史的传统知识缺乏特殊保护机制。印度曾通过历史证据成功推翻美国姜黄专利,但此类案例依赖个案博弈,无法形成系统性解决方案。
2).规则制定权失衡:美国专利审查标准倾向于保护商业利益,忽视文化多样性。例如,USPTO选择性忽视波兰Pierogi、意大利Ravioli等同类面食的存在,将饺子外观视为“孤立创新”。
3).资本驱动的文化掠夺:CJ公司通过专利垄断饺子外观,实质是将公共文化资源私有化。类似案例包括美国公司对印度香米、墨西哥玉米的专利化,暴露出全球化时代“法律包装的文化殖民”。
2. 中国的应对策略与启示
法律精准防御:
1).专利无效诉讼:收集东汉庖厨俑、唐宋文献等历史证据,证明CJ专利缺乏新颖性。印度姜黄案中,印度政府通过提交2000年前的梵文记载,成功推翻美国专利,这一经验可资借鉴。
2).防御性专利布局:推动中国企业在海外注册“百褶饺”“元宝饺”等变体专利,构建技术护城河。例如,意大利通过注册“披萨褶皱造型”专利,既保护传统又避免垄断。
3). 数字化存证:将历代饺子文献、文物进行3D建模,通过区块链存证,建立不可篡改的文化基因库,为未来知识产权纠纷提供证据支持。
唐朝出土饺子
文化主动输出
1). 强化历史叙事:通过纪录片、博物馆展览等形式,向全球普及饺子起源于中国的考古证据(如山东滕州春秋墓葬饺子实物、重庆忠县三国庖厨俑)。
小知识:据说饺子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发明的。最初作为药用,来治疗病人耳朵上所生的冻疮,所以也叫娇耳。
2). 推动非遗申报:加快饺子等传统美食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申报进程,从文化层面确立话语权。
三国时代的墓葬里出土带有花边的饺子
3). 国际舆论联盟:联合意大利(对抗“饺子与意大利馄饨相似论”)、越南(抵制泡菜申遗)等国家,形成反文化掠夺联盟,共同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改革。
产业创新突围
1). 差异化设计:开发“龙纹饺子”“故宫文创造型”等创新款式,既传承文化又规避侵权风险。
2). 标准化与品牌化:借鉴日本寿司、法国香槟的地理标志保护模式,推动“中国饺子”集体商标注册,提升产品附加值。
3). 技术赋能传统:利用智能设备(如AI饺子机)实现褶皱数量、弧度的精准控制,既保留手工风味又降低侵权风险。
3.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主权觉醒
1).企业责任升级:中国食品企业需将知识产权布局纳入全球化战略,避免重蹈“华为专利纠纷”“TikTok数据安全”等覆辙。例如,必品阁饺子在美国市场的成功,与其提前布局专利密不可分。
2).公众认知重塑:通过社交媒体发起“饺子保卫战”,揭露韩国篡改历史、操控舆论的行径,增强文化自信。例如,抖音等平台已出现大量“饺子历史科普”视频,播放量超千万。
3). 规则制定参与:推动建立“传统知识数据库”,供全球专利审查参考,防止文化元素被商业利益独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可为此提供框架。
三、结语:从“专利攻防”到“文明对话”
韩国饺子专利事件绝非孤立个案,而是全球化时代文化霸权主义的缩影。它警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保护不能仅依赖道德谴责,更需法律智慧与商业策略的双重突围。中国在应对此类挑战时,既要像印度姜黄案那样“以法律之盾守护文明”,也要如日本寿司、意大利披萨般“以创新之矛开拓市场”。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识产权博弈中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双赢,推动全球文明的多元共生。
来源:知识鉴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