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李阿姨今年67岁,最近总觉得脚底冰凉、走路无力,脚背上还有几处发黑的斑。
她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是血液循环不好,家人也没当回事。直到她小腿上开始溃烂,一查才知道,是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
这病不是今天才得的,已经拖了七八年,医生说她的下肢动脉堵得差不多了,肾脏也有问题,说得直接点,这类病人很多活不到90岁。
她听完还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明明就是脚不舒服,怎么就跟寿命挂钩了?
这个误解太多人都有。脚上的问题,很少人会往器官病变上想,更不会联想到肾脏。但真正懂点医学的人都知道,脚是肾脏问题最早的信号区之一。
脚上出现的很多异常,表面上看是末梢血液问题,实际上背后可能藏着一个被忽视的系统性风险。
尤其是脚底发凉、脚背发黑、行走困难这三种表现,如果经常出现,身体大概率早就不是健康状态了,而这些变化,大多数都和肾脏代谢系统有关。
肾脏的功能不只是排尿那么简单,它参与调节血压、电解质、体液平衡,还维持红细胞生成和血管弹性。
当肾功能开始下降,尤其是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血液中代谢废物清除不及时,最先出问题的不是心,也不是脑,而是脚。
脚部血管最细、最远、最敏感,肾功能不全引发的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内皮功能下降,会优先影响下肢末梢循环。
脚背发黑也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代谢问题信号。很多人误以为这是色素沉着或者老年斑,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缺血性色素沉积。
长期缺血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会造成血红蛋白渗出到皮下组织,并被氧化成含铁血黄素,这种沉着一旦形成,很难逆转。
特别是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患者,脚背发黑基本就是血管病变的早期指示灯。
有研究统计,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超过31%会在足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色素异常,而这些人中70%以上同时存在不同等级的周围血管病变。
再说行走困难这个问题,不少人归因于关节退化或者骨骼老化,但当一个人每走几十米就感觉腿发沉、脚发麻,得停下休息几分钟才能继续走时,要怀疑的就不该是骨头,而是血管。
这个症状叫“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狭窄甚至闭塞最典型的表现之一。
很多人以为肾病得靠验尿、看肌酐,其实当脚上的血流已经受限时,肾早就出事了,只是指标还没完全表现出来。
肾脏代偿能力极强,它坏到50%时,日常指标可能还在参考范围内。用肌酐判断肾病,是在等“出事”,而用足部表现判断,是在防“出事”。这才是关键差别。
李阿姨的问题不算个例,中国有肾功能损伤的成年人超过1.3亿,其中90%以上从未确诊。
这个数据早在《中国慢性肾病现状白皮书》中就写明了,问题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绝大多数人根本不觉得那叫“病”。
脚上的异常变成了常态,麻、冷、肿就归结为“年纪大”,但没有人去想这背后可能是慢性病链条的启动点。
更严重的问题是,脚上的这些信号一旦被忽略,就很容易进入不可逆的病程。
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肾脏、下肢血管和心脑血管是一体化的。
如果足部已经出现缺血表现,说明全身微血管系统已经开始普遍退化,想活到90岁,不是靠药,是靠全系统的稳定。
但很多人只关注指标,却不关注细节,这才是现在老年健康管理的最大偏差。
脚的问题,反映的是微循环质量。而微循环,是身体能否长寿的底层变量。
血管堵到心脏叫心梗,堵到脑子叫脑梗,堵到腿就说是“年纪大腿没劲”,这就是认知差。
脚是全身毛细血管最密集的部位之一,一个人脚部血流能持续稳定到80岁以上,他的肾功能、心功能、代谢能力大概率都在可控范围内。
反过来说,脚上问题频出,代表肾脏的“过滤”和“调节”功能已经跟不上了。
传统医学其实早就有类似观点,所谓“肾主骨生髓通于足”,说的就是这种系统关联。但在现代人身上,这些概念被拆解得太碎了。
医生管指标,病人看症状,没人去关注脚这种“杂症”表现。而实际能延长寿命的,从来不是解决疾病,而是延缓系统衰退。
脚部循环差了,身体的抗压能力、恢复能力、代谢能力都会打折,这不是细节,是根本。
那现在的问题来了:如果脚上这些表现真能预示肾功能出了问题,那普通人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在家里判断自己的足部循环是不是已经变差了?
答案是有的,而且操作很简单,叫做“足趾压测法”。找一个透明玻璃杯,倒扣在脚背上,用力压住5秒,然后松开。
观察皮肤颜色恢复的速度,如果3秒内颜色完全恢复,说明局部血液循环尚可;如果超过5秒还没恢复原色,说明末梢血管反应能力下降,可能已经存在微循环障碍。
如果同时伴随走路乏力、夜间脚抽筋、足趾冰凉这些表现,那就不是小问题了。
这类人群建议尽快做一次踝肱指数(ABI)检测,判断动脉血管通畅度,同时配合肾功能和尿微量白蛋白检查,能更早发现病灶。
很多人不怕检查,却怕知道真相。但脚从来不骗人,它是身体最直接的反馈点。问题不是脚出了毛病,而是器官在透过脚发出信号。
[1]小时.脚部显示的健康密码[J].决策探索(上半月),2015,(03):89.
来源:健康小工坊